【共和国音乐记忆】高举金杯把赞歌唱 ——《赞歌》

内容简介: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这一年,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年轻的共和国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迎来了国内外形势的好转。
详细内容

????_20231219160355.png

高举金杯把赞歌唱 ——《赞歌》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这一年,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年轻的共和国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迎来了国内外形势的好转。毛泽东主席希望在国庆期间举行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周恩来总理考虑到当时的一些具体情况,决定改成创作一部大型歌舞作品来讴歌当时欣欣向荣的国内形势。

1964年7月20日起,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开始创作、排练。一天深夜,担任《东方红》总导演的周总理,像往常一样来到排练场地了解节目的进展情况。在看完整场演出后,周总理突然站了起来,他觉得《东方红》的节目中似乎还缺少点什么。考虑到在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已经有一首女声独唱的藏族歌曲,周总理建议,再增加一首蒙古族风格的男声独唱歌曲,与这个单元的舞蹈相呼应。这时,整台节目已经基本成型,几乎所有的词曲作家都已经回到原单位,去哪里找一位作曲、作词、演唱的“全才”呢?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胡松华。

按照周总理的建议和当时的整体工作进展,这首作品需要在几天之内完成。接到任务的胡松华,深知创作时间非常紧迫!当晚,胡松华回到住所,想起自己在内蒙古学习的岁月,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和新时期的朝气在他胸中激荡。他想到了蒙古族民歌中大跳的旋律和抛物线型的旋律线条,想到了内蒙古科尔沁民歌《正月马》的旋律,他将其中四个步步上扬、层层递进的乐句稍做改编,配上一段从心中流淌而出的歌词:“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 《赞歌》的第一段完成了。紧接着,胡松华又写出了第二段歌词:“英雄的祖国屹立在东方,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写着写着,一条悠长、自由的长调旋律在胡松华的脑海中闪现。长调可以说是最能展示大草原气魄的一种音乐形式,虽然唱词往往只有一个“啊”字,但旋律千回百转,具有马头琴音乐的上下起伏和雄鹰翱翔般的翻飞之感。这条自由动人的长调与前面富有动感的四个短调乐句,交织在胡松华的脑海中,他知道,蒙古族的民歌中,从来没有长调和短调同时出现在一首歌中的情况,但这两者又都是绚丽的民族音乐瑰宝,为此他难以割舍。最终,胡松华决定创造性地将长短调进行结合,成就了这首“长调—短调—长调”三段体结构的《赞歌》。

????_20240130145602.png

1964年10月2日,《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这部作品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和波澜壮阔的舞蹈场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历程,让人们在享受艺术审美的同时,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全中国人民建设祖国的热情。

随着《东方红》的公演,《赞歌》走进了千家万户。1965 年,胡松华随周恩来总理赴印度尼西亚参加万隆会议十周年大庆活动,《赞歌》被定为每场必唱的曲目。1984 年,胡松华对歌词作了修改,将“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改成“庆贺我们的翻身解放”,使整首歌曲更加符合时代感。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 21 世纪初,在许多创作歌曲和演唱比赛中,《赞歌》屡获殊荣。它感动了身在海外的游子,也吸引了来华讲学的外国友人。2011年,在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十集电视文艺专题片《放歌九十年》中,我们又听到了这首情绪昂扬、饱含爱国深情的歌曲。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今天,在一些大型的庆祝、纪念活动中,我们依旧能够听到这首“高举金杯”而唱的《赞歌》,它大气豪迈的歌词、激昂振奋的旋律、浓郁的蒙古族音乐风格,唱出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强烈的自豪和对祖国最诚挚的祝福!

(周辰)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