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音乐记忆】万水千山只等闲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内容简介:

1935年10月,毛泽东曾写下著名诗作《七律·长征》。诗中回顾了红军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表达了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首联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以磅礴的气势,表现出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详细内容

????_20231219160355.png

万水千山只等闲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1935年10月,毛泽东曾写下著名诗作《七律·长征》。诗中回顾了红军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表达了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首联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以磅礴的气势,表现出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1965年,值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30周年之际,诞生了一部以音乐再现长征伟大历程、弘扬长征精神的大型声乐作品——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由10首不同形式的合唱组成。它的词作者是新中国开国上将萧华。萧华将军14岁参加长征,22岁当上了司令。多年后,他每每想到当年情同手足的战友和那些浴血奋战的场面,总是百感交集、热泪盈眶。于是,他拖着病体,用了近7年时间,创作出了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以此怀念长征途中牺牲的战友,并提醒人们永远记住那段峥嵘岁月。

????_20240201151502.png

1964年,诗作创作完成后,萧华将军找到了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晨耕、生茂、唐诃和李遇秋,想请四位作曲家为自己写的组诗谱曲,用合唱这种宏大而又深入人心的音乐体裁来展示长征的历史画卷。四位作曲家在读完长征组诗后,被其深刻、凝练的语言所深深地打动,欣然接受了萧华将军的请求。说干就干,四人马上进入创作状态。四位作曲家都没有亲历过长征,为了能够反映长征的伟大精神,他们先后拜访60多位老红军,从他们的回忆中一点一点地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萧华将军也经常将自己在长征中的经历跟他们交流。一段时间后,四位作曲家在创作观念上逐渐达成了共识,并有了基本构思,从曲调、节奏、织体、和声、配器等方面确立了长征组诗 10 首作品的整体框架。组歌整体上,以诗朗诵连接各段;音乐形式上,以混声四部合唱为主,结合运用独唱、对唱、二重唱;以管弦乐队伴奏,使整部作品具有交响音乐的性质;旋律上,以长征经过的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音调为素材。此外,为突出音乐的地域性色彩,在配器上又选用一些民族乐器。长征组歌的创作排练,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排练中,周总理曾数次亲临排练现场,不仅提一些修改意见,还会打着拍子跟演员一起哼唱。

1965年的夏天,长征组歌的排练进入紧张的冲刺阶段,总理又亲临现场。当时天气闷热,排练场除了一台电风扇,再没有其他降温设备,周总理却坚持将这唯一的一台电风扇拿给指挥家使用。曲谱基本定型了,演唱方式也基本确定了,排练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但临近演出时,舞台灯光、布景、服装等问题,又摆在编创者们面前。为了让老百姓更喜欢和接受这部作品,编创者们经过讨论,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他们改变了一般合唱演出由演员站在舞台上从头唱到尾的形式,改为增添合唱队员的舞蹈动作,同时配以灯光、布景,让舞台场景生动鲜活起来;他们还打破合唱表演中歌唱家们一般身着燕尾服或者衬衫领结等演出服的传统,改为让他们身着红军军装,以能够非常自然地将观众带入情境之中。这些尝试,最终让《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2016年,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全国各地再次唱响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那铿锵磅礴的乐声,不断变化的背景,以及舞台上展现的长征途中一幕幕感人的革命场景,又把人们带回到那段永远不能磨灭的记忆之中。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诞生至今,演出过千余场,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合唱史上的精品力作,半个多世纪以来,伟大的长征精神,随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声,代代传承,传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它让我们重温那段永远不能磨灭的记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周辰)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