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音乐记忆】我爱北京, 我爱天安门 ——《我爱北京天安门》

内容简介: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短小的少儿歌曲,如同符号一般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里,承载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详细内容

????_20231219160355.png

我爱北京,我爱天安门

——《我爱北京天安门》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短小的少儿歌曲,如同符号一般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里,承载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1969年11月29日,上海的五年级学生、13岁的金果临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他的第13首词作《我爱北京天安门》。这个标题,最初源于他当时英语课本中的两句课文——I love Peking,I loveTiananmen(我爱北京,我爱天安门)。金果临用“我爱”这个英文中最简单的句式,来表达对天安门的热爱。1970年,金果临写的这首歌词在《红小兵文艺宣传资料》发表了。金果临的姐姐金月苓平时就非常喜欢音乐,自己经常写歌。当她看到弟弟这首《我爱北京天安门》的词作发表后,非常激动,也没有和弟弟商量,立即就为这首词谱了曲。曲子谱好后,金月苓把词曲一起寄给上海的《红小兵歌曲》杂志社,不久,歌曲在杂志上发表了。后来,歌曲经过几次修改,直到1972年最终正式定稿,出版了唱片,并被当时的国务院文化组选入《战地新歌》的第一集。

《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旋律不超过九度的音域,但曲调流畅、欢快,歌词简洁。歌曲运用明快清新的语言,将四句歌词做了三次重复,构成了ABA的段落结构,词曲结合紧密,首尾呼应,乐段之间既有热情欢乐的舞蹈性节奏,又有抒情悠长的歌唱性曲调,从情绪到旋律,都是既对比又统一。整首歌曲积极向上的曲风,烘托出一种温暖光明的感觉,抒发了对首都北京的无限向往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这首歌的词曲易记易唱,非常适合孩子们演唱,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_20240204150337.png

当《我爱北京天安门》在全国唱响时,身为创作者的姐弟俩却还没有去过北京,更没有见过天安门。1972年,国家体委编创儿童广播操,到上海征求业余音乐作者意见,听闻金月苓没有去过天安门,特意邀请她到北京,她这才终于见到了天安门。1977年恢复高考后,金月苓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和谭盾、陈佐惶、郭文景、刘索拉等人成了同学。弟弟金果临没有像姐姐一样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一直生活在上海的他,直到1982年才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北京天安门拍了几张照片留念。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和《一分钱》《红星歌》等少儿歌曲一样,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这些歌曲的曲调明亮欢快,歌词常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浅显。它们虽然带有时代的印记,却充满了童真童趣。很多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人,是听着、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长大的。那个年代的孩子们,最大的梦想可能就是坐火车去北京,到天安门前看一次升国旗仪式,拍一张相片,这是他们心中美好而纯真的情感。1972年,意大利导演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将《我爱北京天安门》作为影片开始的画外音。1979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为迎接邓小平访美,特意安排了一场演出,由 200 名美国儿童用中文合唱这首歌曲。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前,美国艺术团在北京演出的第一个合唱节目,也是这首《我爱北京天安门》。法国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曾将这首歌曲改编成钢琴曲,并于2002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的音乐会上,同中国小女孩共同演绎了这首经典之作。《我爱北京天安门》几十年来一直备受大家的喜爱,传唱不衰。

《我爱北京天安门》通过纯真而简单的表达方式,通过天安门这个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热烈的爱!它用朴素的情感呈现了一个时代的面貌,它积极、昂扬的曲调,也激励着人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拥抱新时代,拥抱美好的未来。

(彭博)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