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音乐记忆】海军战士, 红心向党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内容简介: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是一首产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的抒情歌曲。1971年,为了迎接朝鲜金日成首相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周恩来总理要求当时的陆海空三军文工团排演一台文艺晚会。
详细内容

????_20231219160355.png

海军战士, 红心向党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是一首产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的抒情歌曲。1971年,为了迎接朝鲜金日成首相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周恩来总理要求当时的陆海空三军文工团排演一台文艺晚会。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因此整场演出的节目选择多为“东风吹、战鼓擂”这样雄壮的革命歌曲,总理看完晚会后有所感叹:“同志们哪,大海也有平静的时候呀!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唱点抒情的歌曲呢?”周总理的话启发了当时担任海政歌舞团独唱演员的胡宝善,他决定创作一首适合部队演出的抒情歌曲。第二年,胡宝善在一次从南平到汕头的出海拉练中捕获到了创作灵感。在一次航行中,胡宝善发现,虽然海上风浪很大,但军舰依然很有规律地按一定的节奏行驶。这幅独特的画面启发了胡宝善,他想到用圆舞曲的形式来创作这首歌曲,想以这种独特的、欢快的形式,来表现海军战士在艰苦生活中的乐观主义情绪。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作为一首圆舞曲风格的军歌,以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在当时众多的军歌中独树一帜。圆舞曲是一种源于欧洲的舞曲性质的音乐体裁,其节拍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体裁多采用 3/4 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快、舞蹈性强。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就是一首著名的圆舞曲作品。胡宝善这一创新的、具有突破性的选择,打破了军歌传统的规整而严肃的形象,使之不仅具有抒情性,还柔美明快,十分贴切地描绘出部队生活的别样画卷,诠释了海军战士的乐观精神。但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圆舞曲形式的选择又让胡宝善心中忐忑不安,担心会被人误解为这不是一首“革命歌曲”。为此,胡宝善特意在演唱上想办法,例如歌曲中段的“啊”字,气息均匀、绵延深长,这样的演唱有效地淡化了圆舞曲三拍子的节奏律动;另外,在字头的部分,胡宝善采用了重音的唱法,将“海军战士,红心向党,严阵以待,紧握钢枪”一句,把三拍子唱出二拍子的感觉,将圆舞曲风格唱出了进行曲式的豪迈。正是这些改动,让这首歌变得刚柔相济、动静相宜,更加富有层次。胡宝善的吐字行腔有着“金石之声”的美誉。因为多年国外学习的经历,他打下了扎实的声乐功底,加上他的音质纯净圆润、宽厚密实,吐字真切,音域宽广,演唱时相当具有艺术感染力。他的演绎让《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既有抒情性的精致细腻,又有戏剧性的幅度张力,赋予这首歌曲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1973年,胡宝善在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演出中演唱了这首歌,受到海军广大指战员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当时还在头版刊登了胡宝善演唱时的照片。几天后,《人民日报》副刊又刊登了这首歌曲的简谱。在《人民日报》的推动下,全国20多家报刊相继转载了这首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

胡宝善后来回忆,有一天晚上,他与歌曲的词作者王传流一起在烟台的海边散步,忽然从一座海边的灯塔上传来熟悉的歌声,他循声而去,发现唱歌者是一名海军战士。胡宝善的心底涌起感动之情,这个普通的夜晚,承载了他作为一名作曲人的骄傲与自豪。

2019年4月23日是中国海军成立 70 周年纪念日。近年来,中国海军快速发展,随着“辽宁号”航母的正式服役,驱逐舰、核潜艇等海军装备的更新换代,中国军舰多次参加亚丁湾护航……中国海军为守卫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是一首诞生于海边的歌曲,自它诞生至今,40多年过去了,它优美的旋律依然飘扬在中国的万里海疆,展现着新时期中国海军在艰苦的海防生活中乐观的精神风貌,也鼓舞着无数的海军战士献身国防,日夜守卫着祖国的万里海疆。

(孟乔)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