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音乐记忆】最鲜艳的花朵 ——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内容简介:

11岁的龙梅(吴龙衣)和不满9岁的玉荣(吴玉荣)是一对蒙古族小姐妹。1964年2月,小姐妹利用假期主动为生产队放牧300多只羊。
详细内容

????_20231219160355.png

最鲜艳的花朵 ——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11岁的龙梅(吴龙衣)和不满9岁的玉荣(吴玉荣)是一对蒙古族小姐妹。1964年2月,小姐妹利用假期主动为生产队放牧300多只羊。中午时分,天气突变,怒吼的寒风夹着漫天大雪,茫茫草原瞬间被暴风雪吞没,羊群惊慌乱窜,分不清方向。姐妹俩呼喊着、挥舞着鞭子聚拢羊群,在暴风雪中举步维艰地等待救援。到了夜晚,天气更加恶劣,姐妹俩随时有失散的危险,但她们边追赶羊群边呼喊彼此名字互相鼓励,居然奇迹般地度过了漫长的寒夜。第二天天亮,与暴风雪搏斗了近一天一夜的妹妹玉荣昏倒在雪地里,奄奄一息,姐姐龙梅仍拼尽全力在保护羊群。幸好有牧民父子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终于脱险。公社的300多只羊仅仅死了3只,而被送到医院救治的姐妹俩因为身体不同程度被冻伤,不得不将冻伤的部分截肢。龙梅和玉荣的事迹受到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人民日报》报道了她们的感人事迹,姐妹俩一夜之间成了全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她们被亲切地誉为“草原英雄小姐妹”,她们的故事,成了那个时代很多孩子的童年记忆。1965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写实又极具民族特色的拍摄手法,不仅赢得全国上下的好评,更是多次获奖,其中的主题曲《草原赞歌》以朝气蓬勃的面貌和极具蒙古族特色的音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当时正是“文革”时期,器乐创作沉寂已久,外国的交响音乐被看作“资产阶级毒草”,就连我国自己的交响音乐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嘎达梅林》等也受到批判。

1973年,著名作曲家吴祖强联合作曲家王燕樵、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创作了这首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琵琶协奏曲。作品根据“草原英雄小姐妹” 真实的故事经过,分为“草原放牧”“与暴风雪搏斗”“在寒夜中前进”“党的关怀记心间”和“千万朵红花遍地开”五个部分。乐曲以民族传统多段体与西洋曲式相结合的结构特点,采用中西乐器结合的乐队配置,运用西洋交响乐队的表现力烘托民族乐器琵琶,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音乐特点,既将琵琶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且故事性强、内容充实,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但是,创作者们的种种尝试在当时来看是极为“冒险”的。作品创作完成后一直被“压制”,直到1977年才正式公演,随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国内外均取得巨大成功。1979年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率领波士顿交响乐团与刘德海亲自演奏的版本至今仍被业界称道。可以说,这部作品是那个年代音乐创作无边“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2008年,龙梅和玉荣姐妹俩光荣地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2009年9月,她们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而这首表现姐妹俩英雄事迹的乐曲,也收获了很多荣誉,成为音乐院校琵琶专业重要的演奏曲目之一,被誉为“十大现代琵琶协奏曲之首”,技巧性和艺术性堪称琵琶协奏曲之典范。

这首乐曲的创作,为我们歌颂英雄提供了除文学、影视、戏剧之外的另一种可能。这首乐曲的创作手法,又为我们发展民族器乐创作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更多元化的手段。正因为音乐家们不懈的开拓和探索,才使得民族化和世界化不再矛盾,而成为现今我国音乐发展的两个重要标签。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新生活得来不易。蒙古族姐妹舍命保护集体财产的故事仅仅是各民族人民爱集体、爱祖国的一个缩影。在新中国70年的辉煌进程中,各民族人民一直团结一心,为建设祖国奉献着青春和热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勠力同心,携手奋斗。

(杨琳琳)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