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音乐记忆】一样分别两样情 ——《驼铃》

内容简介:

电影《戴手铐的旅客》讲述了“文革”初期,老公安侦查员刘杰在被诬陷流亡的过程中与真正的凶手斗智斗勇的故事。
详细内容

????_20231219160355.png

一样分别两样情

——《驼铃》

电影《戴手铐的旅客》讲述了“文革”初期,老公安侦查员刘杰在被诬陷流亡的过程中与真正的凶手斗智斗勇的故事。作为电影的主题曲,《驼铃》塑造了老革命战士追求真理、忠心耿耿的形象,表现了浓浓的战友情,牵动了人间几多柔肠。“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每当唱起这首歌,战友间依依惜别的场景就出现在眼前,几十年的岁月中,这首歌打动了无数人。

1980年,王立平刚刚创作了纪录片《哈尔滨的夏天》的主题曲《太阳岛上》,此时的他已经小有名气。有一天,他突然接到导演于洋的电话,邀请他为故事片《戴手铐的旅客》作曲。王立平既感到压力又觉得兴奋——对他来说,故事片的音乐创作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且于洋导演反复叮嘱“只能成功,不许成仁”,但是这个“第一次”的尝试,又让他非常期待,他决定好好拼搏一把。下定决心后,王立平便立即奔赴驻云南边寨的剧组。当时交通不便,王立平要先从北京到昆明,再从昆明坐5天的火车到达更远的剧组所在地。5天的时间,火车缓缓地驶向目的地,在摇摇晃晃的车厢里,王立平思绪万千,他想到了很多事情——“文革”中去世的父亲和被迫到农村去的母亲,还有被迫离开父母的自己……想到这里,王立平觉得《戴手铐的旅客》中的主人公是一位久经考验、意志坚定的老革命,那么电影的主题曲一定要有很强的民族风格……但王立平也知道,云南剧组的同志们都知道他擅长演奏当时很稀罕的电吉他和电子琴,所以特意为他准备了这两样电声乐器,期待着他能够创作出音乐风格新颖的作品。大家现在期待的是什么呢?王立平心想,想必是类似于当时的日本电影《追捕》的主题歌那样的歌曲吧。

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王立平还是坚持了自己最初的想法——艺术需要真挚的情感,不能因为跟风,而放弃对艺术本质的追求,他决定在主题歌中一定要用到二胡、琵琶这样的民族乐器。于是,一段深情的旋律出现在王立平的脑海中,《驼铃》的雏形就在这节车厢里诞生了。到了剧组,王立平为大家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场景:被诬陷的老公安刘杰与老战友重逢,却迫不得已分别,难舍难分之际,响起歌曲“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当时在场的不少人都被这几句话深深打动,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歌词过于陈旧,不符合当时的时代风格。经过一番争论,导演于洋最终拍板——就按王立平说的办!

接着,王立平便开始对《驼铃》的旋律一句一句精心打磨,最终把它“雕刻”成我们今天听到的这首二部曲式的歌曲。歌曲第一部分由两个相似的音乐段落构成,下行的旋律线条,低回的音区,宛如老战友离别时的浅吟低唱:“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这两句歌词对应着第一部分的两个音乐段落。

其中,“默默无语两眼泪”中的“默默”二字,被作曲家赋予了一个休止符,生动地刻画了战友相送、无语凝噎的画面。歌曲的第二部分开头的两个呼唤式的乐句“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是整个作品的高潮,将战友深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但作曲家又突然笔锋一转,“担心夜半北风寒”的“寒”字千回百转,道出战友的担心和不舍;最后的一句“一路多保重”音乐回归平稳,而“保重”二字更是将音乐做了稳定的收束。

王立平曾说,音乐创作中一定要有真情,只要是饱含真挚情感的歌曲,就一定能够得到大家的喜爱。就像这首《驼铃》,它唱出了战友间真挚的离别之情,又寄托了殷殷的关切之意,透露着逆境中对明天充满希望的信心,这些情感的共鸣,使它成为一支广为流传的、畅叙离别之情又期待再次相聚的经典之作。因为《戴手铐的旅客》描写的是公安战线的故事,因此歌曲《驼铃》在武警、部队官兵中影响特别大,成为战友送别时必唱的歌曲。

(周辰)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