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音乐记忆】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希望的田野上》

内容简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详细内容

????_20231219160355.png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希望的田野上》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改革深入推行,中国农村呈现出一派生机——农业生产力大大提升,农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中国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被当时的音乐工作者感知和捕捉。1980年春,中国音乐家协会《歌曲》编辑部和安徽省音乐家协会,组织了一批词曲作家到安徽农村进行“生活创作”,时任《歌曲》月刊编辑的陈晓光也在其中。在近距离感受了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后,陈晓光有感而发,创作出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歌词围绕“希望”和“田野”两个关键词展开,如画卷一般,向人们描绘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其中既有“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的近景勾勒,又有“一片冬麦,一片高粱”的远景铺陈;既有“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的意境描写,又有“西村纺花,东港撒网”的写实画面;更有“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的人文视角。

????_20240314161814.png

完成创作后,陈晓光把歌词交给了作曲家施光南。看完歌词后,施光南深受鼓舞,欣然同意为《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施光南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歌曲的创作。在寄给陈晓光的歌谱附信中,施光南表达了自己作曲的想法和追求:“……为您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时,我给自己提出了两条要求。首先,力求做到‘雅俗共赏’。第二,要努力体现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我们要在创作中找出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节奏和旋律。写《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我有意识地把民歌、戏曲的韵味和进行曲的节奏糅合在一起,使音乐既体现出时代精神,又洋溢着清新的泥土气息……”

《在希望的田野上》曲调充满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又不拘泥于某个地区的独有曲风,整曲时而柔美、时而激昂。在描绘农村的景象时,歌曲以柔美的曲调提升了画面的美好质感;在表达建设农村的愿望时,歌曲则以较为激昂的曲调,渲染了人们建设家园的决心。

《在希望的田野上》最初为女声领唱、混声合唱形式。在被改编为独唱歌曲,并由歌唱家彭丽媛演唱后,歌曲的知名度和传唱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首次演唱这首歌曲的彭丽媛当时不满 20 岁,还是中国音乐学院的学生,但她凭借甜美脆亮、质朴醇厚的音色以及对这首歌的独特理解,近乎完美地完成了演绎,不仅准确表达了词曲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更契合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的集体情绪。此后,《在希望的田野上》成为彭丽媛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人们记住了这首歌曲,也记住了一位优秀的青年歌唱家。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歌曲,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号角。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改革开放的春风激荡着全国人民建设祖国、发展生产、追求新生活的热情。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都变成了一片希望的田野,每个人都在这片田野上努力地耕耘着自己的未来。

几十年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以深远影响力和现实意义,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注入了建设家园的信心和勇气,歌中所唱的“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同样有着激励人心的作用!

(彭博)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