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音乐记忆】关山万里祭忠魂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

内容简介:

1978年的夏天,刘文金作为中国艺术团的成员到美国进行友好访问,在纽约联合国大厦的休息厅中,刘文金看到了一幅万里长城图案的壁毯,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详细内容

????_20231219160355.png

关山万里祭忠魂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

1978年的夏天,刘文金作为中国艺术团的成员到美国进行友好访问,在纽约联合国大厦的休息厅中,刘文金看到了一幅万里长城图案的壁毯,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对于十几岁就来到北京的刘文金来说,长城对于他早已不再陌生,然而,此情此景,却让他非常激动,因为这不是在中国,是在国外,是在美国人的花花世界里突然看到中国的一个象征——长城,这让他抑制不住地兴奋,顿时萌生出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于是,他与一旁的二胡演奏家闵慧芬商量,要写一部以《长城随想》为题的二胡协奏曲,还决定让闵慧芬来首演。确立创作主题容易,但真正创作起来却比想象的难得多。对于刘文金来说,创作这部以“长城”为主题的作品,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艺术上的突破和超越:如果说刘天华创作的《光明行》等十大名曲充分挖掘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华彦钧(阿炳)的《二泉映月》实现了二胡在音乐情绪表达上的飞跃,那么刘文金自己在1959年和 1960年先后创作的《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则是从二胡演奏形式和技巧难度上都实现了重大突破,要在《长城随想》的创作中再次超越,难度不小。为了增加更多的感性积累,寻找创作灵感,刘文金回国后一次又一次前往长城,渐渐的,一部庞大的多乐章协奏曲就在他的心里明晰起来。

经过反复思考,刘文金决定将《长城随想》定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取名《关山行》,源于自己漫步关山的灵感,音乐要大气磅礴;第二乐章是描写历代战争场面的《烽火操》,这一乐章要运用很多高难度的快弓技法,可以说是一个炫技乐章;第三乐章为《忠魂祭》,并不是祭奠具体的历史上某位英雄,而是祭奠所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真理牺牲的英雄;第四乐章《遥望篇》,意在表现遥望远方,展望未来。

????_20240320152640.png

作品的结构确定下来后,刘文金进入到忘我的创作之中。让刘文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这部 30 分钟左右的协奏曲,他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完成。除了一般创作中需要的可遇不可求的旋律和节奏的灵感,刘文金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作品一开始定位为宏大的民族管弦乐协奏曲,那么就需要在协奏曲这一西洋演奏形式中,不断刻画出纯正的民族音乐语言,还要在民族管弦乐特有的演奏法、配器效果和表达方式上有所突破。这些问题让刘文金每天都在煎熬中度过:从早到晚,坐在钢琴边,对着乐谱纸,想尽办法在钢琴上寻找创作的灵感。尝试了一次又一次,修改了一稿又一稿,刘文金终于在作品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比如在第三乐章《忠魂祭》的开头,在二胡独奏表现的哀怨、肃穆的主题之前,乐队进行了一个较长的铺垫,刘文金想表现出混声合唱团男低音声部的持续低音的效果。思来想去,最后他创造性地选用琵琶、扬琴、柳琴等弹拨乐器进行起伏地滚奏,后来实际演奏时,其音响效果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在第四乐章《遥望篇》中,旋律似乎又一次出现了第一乐章《关山行》的音调,但却是一次有力的再现,相似的旋律配合步步上推的节奏,加上整个乐队绚丽的和声色彩烘托,使全曲在高潮中结束。

经过三年的涅槃,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终于在1982年第十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首演之前不久,闵慧芬得知自己身患癌症,但她选择瞒着刘文金,完成了演出,履行了两人当年的约定。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长城随想》在独奏乐器与协奏乐队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已成为我国民族管弦乐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长城,被喻为中华民族的脊梁,《长城随想》这部由长城引发的具有宏大思考的音乐作品,以凝聚民族气节的主题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砥砺前行!

(周辰)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