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音乐记忆】天上大鹏来, 天地开 ——《地平线》(为女高音、男中音和交响乐队而作)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初见成效,文学艺术界的创作趋于活跃,音乐界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地平线》即是其中之一。
详细内容

微信图片_20231219160355.png

天上大鹏来, 天地开 ——《地平线》(为女高音、男中音和交响乐队而作)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初见成效,文学艺术界的创作趋于活跃,音乐界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地平线》即是其中之一。这部管弦乐作品反映了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一代年轻人的成长故事,表现了他们雄心勃勃、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微信图片_20240328152259.png

《地平线》的曲作者叶小纲,出身于上海的一个音乐之家,父亲叶纯之是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的音乐家,是叶小纲儿时的梦想。然而,“文革”的爆发,使叶小纲的音乐梦几近破碎——父亲曾经试图服药自杀,叶小纲自己则先被下放到农场劳动,后来又到造纸厂当了几年的钳工。那时的他,时常站在车间门口仰望天空,想象着自己成为一名音乐家的样子,想象着自己创作出了“不朽”的音乐作品。但现实却是日复一日地拖着疲惫的身体下夜班,忍受着邻居的不满,在家漫无目的地弹奏着枯燥的钢琴练习曲。1977年,因“文革”中断了10年的高考恢复了,叶小纲终于看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他顺利地考上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因为创作才华出众,1983年毕业后,他被留在学院创作研究部专门从事创作。

1984年,叶小纲作为中国青年作曲家代表,随中国音乐家协会赴新西兰,参加在那里举办的亚洲与太平洋地区艺术节及作曲家大会。叶小纲的新作《西江月》将在艺术节上被外国乐队演奏。这个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难得的机会,令叶小纲倍感兴奋。坐在赴新西兰的飞机上,眼望着万里高空中的景象,叶小纲感悟到个人之外大千世界的广博无垠,他的心里涌现出一股创作的念头,《地平线》由此萌生。在新西兰的艺术节上,《西江月》的演出获得了广泛好评,这对叶小纲无疑是进一步的激励,同时让他深深地感慨:“时代确实不同了,改革的洪流不可阻挡。”此时的叶小纲,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不只是个人理想的实现,还代表着改革开放洪流中的一代年轻人,甚至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回国后,叶小纲投入到创作之中,1985年,《地平线》诞生了。

这是一部以新颖的技法创作而成的管弦乐作品,气势宏大,激情四溢。作品的开篇,管弦乐队以绚丽的音响,奏出一股盘古开天般的恢宏气势,让听众感觉到自己周身沉寂的细胞瞬间被激活。随后的两句,高亢的女高音山歌式的自由歌唱,不仅继续着开篇的气势,还将“人”的感受带入其中;女高音唱罢,开篇恢宏的长音再次闪过后,音乐随即转入到另一番景象——男中音低音区诵经般的咏唱,咏唱中蕴含着一股力量;倏忽间,两个富于动力的快速乐段以不可遏制之势疾奔而过,带着藏族风格的抒情性颂歌,伴随着“一只大鹏飞来”的歌词在男女声的不断反复中,情绪逐渐高涨。至此,听者可能已经完全被卷入到音乐的洪流之中,意识跟随音流翻滚,听觉跟着音响转换,不觉中,女高音自由山歌的旋律重回耳畔。之后,片刻的寂静,令人心中充满期待,期待着“一只大鹏飞来”的主题再次出现。当主题迎着期待再次出现时,我们听到,颂歌之外,又多了一层感慨,待紧随其后的管弦乐队以高音区的演奏代替人声的歌唱时,音乐已经变得如洪流般激情澎湃,全曲在一股充满青春气息的热情洋溢中结束。

乐曲结束了,音乐却依然在耳畔萦回,作品中的那股兴奋与喜悦、实现抱负的激情和对未来满满的憧憬,似乎也点燃了听者的生命之火。《地平线》凝聚着叶小纲所代表的那代年轻人不可阻挡的、实现理想抱负的激情。叶小纲于1987年赴美留学,1994年回母校任教,至今笔耕不辍、教书育人,在更大范围地发挥着社会作用,一步步地实现了自己当年的梦想。

“语言尽头是音乐”,由《地平线》我们可以看到,器乐作品是一种能在更深层次上表达人的精神世界的音乐形式。《地平线》作品中的激情,不仅记载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年轻人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也激励着今天的年轻人,为了理想的实现和祖国的强大,去做一名勇敢的 “追梦人”。

(李淑琴)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