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音乐记忆】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内容简介:

1991年的金秋时节,我国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即将在广西南宁举行。这场全国各民族兄弟欢聚一堂进行体育竞技和体育表演的盛会,受到组委会的高度重视,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会歌,但征集来的歌曲并不理想。
详细内容

微信图片_20231219160355.png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1991年的金秋时节,我国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即将在广西南宁举行。这场全国各民族兄弟欢聚一堂进行体育竞技和体育表演的盛会,受到组委会的高度重视,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会歌,但征集来的歌曲并不理想。最后,组委会找到了老作家、诗人乔羽,请他为会歌写词,但由于任务急,组委会只给了他一个星期的时间。

接受了任务的乔羽回想起自己在少数民族地区采风的经历,他在西藏一住就是七个月,也去过赫哲族、鄂伦春族居住的地方。乔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的歌曲内容丰富,最好的民歌都在少数民族地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会歌,这个创作的题材很大,要表达五十六个民族人民共同的心声:五十六个民族,一个盛会,正是各民族兄弟姐妹团结一致的象征。不管是哪个民族,不管用哪种语言,都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个创作的思路,在乔羽心里渐渐清晰了。

为了突出主题,乔羽在歌词中采用了“反复”的手法,以达到增强节拍、强调感情的效果,如歌词中的“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乔羽还注意歌词的音节、押韵、平仄、叠音、儿化等方面的规律,反复斟酌歌词与将来曲谱的匹配度,像歌词中的“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就是如此。歌词写完后,乔羽找到与自己有过多次合作的徐沛东,请他为歌词谱曲。生于1954年的徐沛东与乔羽相差近30岁,人生经历并不相同,但两人在音乐创作上的合作却非常有默契。此前两人已经有过数次合作,对彼此的创作风格也非常了解。

徐沛东看了歌词以后,考虑到这次全国少数民族的体育盛会是在广西举办,那么音乐元素中应该要有广西的风格,但又不能全是广西风格。要在广西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尽可能体现更多民族风的崭新民族歌曲。徐沛东广泛采用了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音调,并进行了一定发展,比如,“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的旋律以及后面的拟声词“咳啰、咳啰、咳啰里咳”就具有明显的云南风格。整首歌曲采用二段体结构,前12个小节为第一段,后11个小节为第二段。第一段曲调活泼,节奏明快,音域较窄,旋律流畅。第二段的节奏则明显跳跃,曲调高亢,旋律激昂,表现了强烈的号召性和使命感。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和谐统一,表现了运动健儿的活力和他们心中“爱我中华”的真切感情。从乔羽开始创作歌词,到徐沛东完成谱曲并录制成歌,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首欢快、热情、奔放并极具舞蹈性的会歌《爱我中华》,在两位知名音乐人的合作下诞生了。

《爱我中华》是歌曲创作中词曲贴切、融为一体的典范。这首最先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唱响的歌曲,语言质朴直白,感情真挚热烈,旋律欢快跳跃,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和爱国爱家的情怀,极大地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不懈斗志,因此受到了各族人民的喜爱。这首歌随后在各种晚会、大型活动上唱响,渐渐地成为一首代表各民族人民心声的主旋律作品。后来,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提议,《爱我中华》被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永久会歌。2007年,《爱我中华》同《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等30多首歌曲一起,随“嫦娥一号”卫星登月,响起在浩瀚的宇宙中。

2019年9月,第11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爱我中华》欢快的旋律,又再次在中华大地唱响。在歌声中,我们可以看见全国各族人民满怀激情和自豪,朝气蓬勃地在新时代昂扬奋进的身影。

(任思)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