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音乐记忆】不能忘怀的眷恋 ——《青藏高原》

内容简介: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1950年动工、1954年通车的青藏公路,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
详细内容

微信图片_20231219160355.png

不能忘怀的眷恋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1950年动工、1954年通车的青藏公路,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青藏公路的通车,不仅改变了西藏长期封闭的状况,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国防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3年,为纪念青藏公路开通40周年,中央电视台筹备拍摄描写人民解放军入驻西藏、两代官兵修筑青藏公路事迹的电视连续剧《天路》。剧组找到当时还在武警文工团工作的张千一,请他为电视剧配乐。一开始,张千一对约请不置可否,只是留下剧本翻阅。读完剧本,张千一被其表达的民族团结和军民鱼水深情的恢宏主题所打动,立刻联系剧组表示愿意创作。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张千一此前并没有去过西藏,怎样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创作出一首既有藏族音乐元素,又能表现藏汉民族团结精神的歌曲呢?张千一开始对着《天路》的剧本和影像资料反复揣摩,让自己沉浸在对这片从未涉足过的雪域的巨大想象之中,在冰天雪地的青藏高原,两代筑路战士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青藏公路,这种画面时刻萦绕在张千一的头脑中。有了音乐形象,第二步就是寻找藏族音乐元素的“魂”。张千一在宿舍里不停地播放才旦卓玛等老一辈藏族艺术家演唱的藏族歌曲,那些经典作品带他走进了西藏那片空旷、辽阔的土地。有了音乐灵感和创作的立足点,张千一顺利地完成了《青藏高原》的创作。

一首好歌的流传,声乐表演的二度创作也非常重要。深谙此理的张千一,想到了合作默契的通俗歌手李娜。他认为李娜的演唱“给人感觉她的声音是从天而降,声音飘荡、客观、纯朴,而且带有某种神秘色彩”。

拿到歌曲后,李娜试唱了几次,最终把最后的高音又提高了几度,使得整首声乐作品产生了更为震撼的力量。这首雅俗共赏的经典民族歌曲就这样定稿了。

《青藏高原》随着电视剧《天路》的播出被大众所熟知。歌曲以拟人的手法直抒对青藏高原的情怀,独特的问天形式及高腔的运用向人们展示了雪域高原纯净、圣洁的形象。两个八度的宽广音域,打破了20世纪90年代通俗歌手最多唱一个八度的“陈规”,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李娜出神入化的演唱技巧,也赋予这首歌曲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在引子部分,李娜在没有前奏的情况下,用高音准确地唱出“呀啦索”,而后八度跳跃到“哎”,加上高音、颤音的运用,用先发制人的音乐处理,让听众瞬间随着歌声走进辽阔的雪域高原。李娜在引子部分较多使用“喊”的真声唱法,主歌部分却娓娓道来,在“千年的呼唤”处用点到为止的颤音技巧,给人余音绕梁之感。李娜还把歌曲的味道唱得十分到位,如第一段歌词中的“带来”“留下”“无言”“忘怀”“眷恋”,第二段歌词中的“日夜”“渴望”“赞美”“改变”“庄严”,还有副歌部分“哦”“山川”“呀啦索”“高原”这些词语,李娜都唱得独具藏腔风味,干净透亮且穿透力极强。在咬字方面,她也处理得比平常的流行歌曲更加开放、夸张。李娜的演唱,音色宽广而不尖锐、嘹亮又饱含深情。她在独有的真假声与颤音技法的运用中,采取“中立”的艺术处理方法,既保持了流行歌曲的演唱风格, 又展现了歌曲中藏族音乐元素的辽阔、质朴之感。

多少年来,青藏高原屹立在我国海拔最高的西藏,它仰望着蓝天,唱着无言的赞歌,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它传递着远古的呼唤,呼唤上苍庇佑天下的黎民百姓。歌曲《青藏高原》诞生已经20多年了,时间的流逝并没有稀释人们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因为歌曲不仅表达了对青藏高原这一自然之景的景仰,对筑路解放军的歌颂,更饱含着对世界和平、人类安康的深深祝福。(张乐)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