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

文章来源:  时间: 2012-01-04 09:57

 

近年来,湖南攸县县委顺应新形势,积极探索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途径,先后在深圳、长沙、佛山等地建立了驻外流动党员管理中心,加强了当地攸县籍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中组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之后,攸县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有效提升了流动党员的素质和形象,使广大流动党员成为促进流出地与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一、背景与动因

攸县位于湘东南部,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辖16个建制镇,4个乡,304个村(社区、居)委会,总人口79万人。攸县是一个典型的劳务经济大县,全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近20万人,其中党员3168人,加上县内流动和县外流入的,全县流动党员人数达4371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广泛和频繁,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人数会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由于流动党员流动性大、组织关系不便接转,在教育管理上很容易出现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两不管两难管的问题。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坚持两地共抓,实行分类管理

流动党员分布广、流动性大,单纯依靠流入地或流出地党组织一方的力量,对他们的教育管理都很难到位。为此,在管理的组织上,我们确立了两地共抓、分类管理的思路,主动与县外各地党组织协调配合,建立双向联系、两地共管机制,理顺组织关系,有效解决流动党员谁来管的问题。

一是运用两地共建、双重管理模式,加强外出从业相对集中党员管理。根据攸县籍流动党员在深圳的士业、长沙超市业、佛山挖机业等行业相对集中的特点,我们分别于2002年、2004年和2011年,在驻深圳、长沙和佛山建立了三个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并根据居住集中、便于联系的原则,设立了15个基层党支部和50个党小组。县委确定,驻外党组织接受县委和当地党组织的双重管理,流动党员在外工作期间,由驻外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党组织管理为辅。目前,纳入驻外党组织集中管理的攸县籍流动党员达到了396名,占攸县外出流动党员总数的12.5%。去年以来,根据中组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在驻深工委的支持下,我们先后把条件已经成熟的大望、石厦等2个下属流动党支部移交到其所在社区党组织管理。对这两个党支部的党员,攸县驻深流动党员管理中心党委由直接管理转为以协调配合为主,使两地共建,双重管理的模式进一步完善。

二是依托非公经济和社区党组织,加强县内流动和县外流入党员管理。我县于2001年全面启动了非公经济党组织组建工作,成立了个协党委和东风公司党委、海达集团党委等114家非公企业党组织。以此为依托,为县内流动和县外流入的400多名党员落实了组织归属:对流动党员就业比较稳定、从业单位建立了党组织的,由流入地党组织管理;所在单位未建立党组织的,纳入企业主管部门或所在地党组织管理;对从事个体经商的流动党员,由个协党委管理;居住在城关镇各社区的,同时还接受社区党组织的双重管理。

三是借助《流动党员活动证》,加强外出从业分散党员管理。在《流动党员活动证》的管理上,实行四个一即,一人一证、一季一访、一节一询、一年一会。让《流动党员活动证》成为流动党员的名片。通过流动党员活动证这一纽带和定期联系、证件审核、述职评议等方式,有效地加强了对外出特别是从业分散党员的教育管理。

(二)强化服务理念,增强管理实效
  流动党员外出,目的是为了搞活自身经济、发家致富,其行为带有鲜明的市场化特征。为此,我们本着灵活方便、务实有效的原则,强化服务理念,着力为流动党员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和帮助,力求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到管好管活,取得实效。

1、灵活方式,破解工学矛盾。针对流动党员的作息时间不统一、工作居住地点不固定等特点,我县三个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以党支部为单位,把党员划分成了50个学习小组,采取昼工夜学、相互帮学、分散自学等方式,借助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以流动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政策法律、职业道德、致富技能等教育,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县委组织部为三个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室,在《攸县老乡报》、《中国攸州网》、《攸县党建网》上开设流动党员之窗专栏。各乡镇党委利用党员春节回乡机会,及时组织党员开展集中学习和座谈交流。20053月,我们通过协调,把攸县籍流动党员纳入深圳市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对象,接受驻深工委的统一指导,确保了流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得到了中央和省委先教办的肯定和推介。通过这些办法,有效保证了学习质量和效果。

2、力求管用,实施动态管理。为了让流动党员既不因疏于管理而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又不因囿于管理而妨碍生产经营,根据流动党员的生产、生活实际,我们重点建立了三项制度,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一是建立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凡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必须向其所在党支部报告和登记,并领取流动党员证。党员外出后,持活动证到其务工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报到,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活动。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政治学习、组织生活和现实表现情况,由流入地党组织负责在活动证上如实记录,党员回乡后将活动证交原所在党组织审核。二是建立定期联系汇报制度。要求原所在党支部指定专门联系人,采取信函、电话、短信、QQ群等形式,加强与流动党员的经常性联系,每半年至少听取一次他们的思想工作汇报,并向其通报家乡经济发展和党支部活动重大事项。三是建立双向考评制度。即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每年分别都对流动党员进行评议考核,对党员一年来的思想、工作、作风等进行民主评议。

3、注重排忧解难,密切党群关系。通过走访和座谈等形式,为流动党员在就业、生活上提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党的温暖和关怀,增强了向心力。近三年来,全县共有360多名特困流动党员纳入走访慰问对象,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帮助外出流动党员及其亲属办好事1000余件。深圳、长沙等两个驻外流动党组织,除在计划生育、子女入托入学、经营证照办理上为党员提供帮助外,还积极为党员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15起,挽回经济损失370余万元,有力地维护了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2008年,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沿海地区许多外向型企业发展受挫,我县出现了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回流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返乡人员已近8000人,其中党员480余名)。为此,在结合学习实践活动部署开展的进农家、察民情、排民忧、办实事主题活动中,我们对返乡流动党员进行了重点走访调查,详细了解他们外出务工基本情况、返乡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008年底,县委组织对返乡流动党员进行重点走访,帮助194名返乡流动党员实现了再就业。

(三)搭建活动载体,促进作用发挥

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着力实施三项工程,积极搭建流动党员活动的有效载体,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舞台,实现了流入地和流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

一是开展党员先锋创建活动。我们以一个流动党员就是一面流动的红旗为口号,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广大流动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施展才干,创先争优。攸县驻深圳流动党员管理中心党委在党员司机中开展争创党员先锋车活动,有36辆出租车被授予党员先锋车称号,成为深圳市民交口称赞的文明车安全车。党员司机朱国干因优质服务、见义勇为事迹突出,被授予全国劳模和深圳市荣誉市民称号。驻长沙流动党员总支部组织开展党员示范店创建活动,有12家党员业主经营的超市被授予党员示范店牌子,深受当地居民的信赖和好评,党员牌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信誉牌。去年6月,驻长沙流动党总支组织召开创先争优活动动员会议,向社会作出了诚信创业当先锋、繁荣星城做贡献、促进和谐做表率的承诺。近五年来,先后有67名流动党员被深圳、长沙等当地各级党组织授予优秀党员称号。驻长沙流动党员总支部书记易乐荣因工作出色,被授予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爱心送考十年感动人物光荣称号。

二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针对攸县籍的士司机曾经因赌博导致停车误工、家庭不和等问题,深圳流动党员管理中心党委牵头成立了党员禁赌协会,积极开展劝赌、戒赌活动,受到了司机家属和当地市民的称赞。驻深圳石厦村党支部成立了义务治安联防队、民事纠纷调解小组,并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法制讲座,增强流动人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维护了社区的治安秩序。驻长沙流动党员总支部从2006年开始,每年还组织30多名有私家车的党员,在高考期间开展爱心送考活动,受到了考生和家长的欢迎。因劳资纠纷问题,深圳的士行业先后引发多起罢驶风波,我们均迅速组织党员司机带头做工作,及时将矛盾化解。

三是开展爱乡回流活动。为发挥攸县外出流动人员支援和促进家乡建设的作用,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积极组织开展了爱乡回流活动,鼓励和引导广大流动党员带头反哺家乡、返乡创业。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外出流动党员为家乡捐助扶贫、助学款100多万元,帮助600多名特困学生解决了入学难题;有63名流动党员,带回3000多万元资金在家乡投资置业。同时,通过流动党员的牵线搭桥,引进外资项目21个,总投资达6000多万元,为攸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作出了贡献。

三、探讨与评论

当前,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流动党员群体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队伍不断壮大,流动性更大。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劳动力也包括党员进一步摆脱了土地的依靠和束缚,外出谋求个人发展的党员人数会越来越增多。二是内部结构分化,致富党员人数逐步增多。在外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依靠自身努力,发家致富的人员逐步增多。攸县籍流动党员过去在外以开的士、超市、进厂做工的居多,通过多年打拼,许多党员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现在纷纷转行开始进入实业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攸县在外投资办厂、采矿的党员达到了500余人。如何加强这批致富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他们的作用,值得各地党组织高度重视和探索。三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流动党员返乡人数增多。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沿海地区经济严重受挫,我县出现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回流人数不断增多的现象。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返乡务工人员近8000人,其中党员480余人,占流动党员人数的13.5%

面对新的形势和存在的困难,为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特提出如下建议:

1、要运用市场经济理念来管理流动党员。流动党员离乡离土外出打工,都是为了搞活自身经济、发家致富,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工作生活方式,都带有鲜明的市场经济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开展党建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内容上注重为流动党员的生产生活搞好服务、排忧解难,在方法上力求实实在在、简便易行,否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2、要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联动机制。对于中组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意见》的实施,要有一些可操作性的硬性规定,便于全国各地统一遵照执行,让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真正建立双向互动的工作机制,避免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

3、要重视做好返乡流动党员的服务管理。因金融危机影响而返乡回流的流动党员中,有的因从业厂家关停,处于失业状态;有的生意受挫,有些心灰意冷;有的则是携资回乡,意欲重新创业。我们要区别不同情况,加强分类指导。针对部分在外务工流动党员陆续回乡的情况,我县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党员干部进农家、察民情、排民忧、办实事主题活动中,重点强调对他们进行专题走访座谈,了解流动党员回乡后生产生活情况,征求他们对家乡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家庭存在生活困难的,及时帮助解决,让他们回乡安心;对欲在家乡投资置业的,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全力扶持,增强他们的创业信心。

4、要妥善解决流动党员党组织经费保障问题。由于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没有单独经费作支撑,单纯依靠流出地党组织下拨经费和党费返还,仍然存在较大的经费缺口。建议中央和省市在党费中下拨流动党员管理专项经费给予适当补贴,解决流动党员党组织活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