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沔渡镇位于湘赣边界,炎陵县的东北部,为两省(湘、赣)三县市(炎陵县、茶陵县、井冈山市)六乡镇(沔渡、睦村、桃坑、十都、石洲、霞阳)交汇处,是湖南省的边界重镇,株洲市的东大门,炎陵县东部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镇总面积124.8平方公里,下辖1个居委会,16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万人。区位条件特殊,流动人口多,边界民情复杂和衡茶吉铁路、炎睦高速建设("两路建设")使信访维稳及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2011年,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信访维稳工作新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开展信访维稳工作,保稳定,筑和谐,促发展,实现了由"信访大镇"到"信访小镇"的完美转变。先后被授予株洲市耕地保护先进镇、株洲市平安乡镇、湖南省规范化司法所、湖南省合格学校、湖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今年该镇正在深入开展"深入基层知民情,深入群众解民忧"便民服务活动,搞好"信访百日竞赛",促推信访维稳工作上新台阶。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开门大接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
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实现信访工作"四个转变",维护一方稳定,促进一方发展。一是变"关门避访"为"公开接访",书记、镇长坚持周一、周五信访接待日制度,人均年接待50次以上;镇班子成员每日公开接访制度,实现随访随接,年接访80次以上。镇班子成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都建立台账,逐一登记,及时解决或交办处理。在具体处理中,采取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对群众合理诉求,能够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登记备案,想办法解决;对群众不合理诉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做思想工作,做到了矛盾不回避,问题不上交。二是变"孤军作战"为"整体联动"。加强部门协调,变信访办单一接访为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大接访,每个部门都建立了信访台帐,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充分发挥镇村干部主力军作用,以"一线、两下工作法"即深入一线,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等工作,真诚倾听社会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努力将矛盾问题在一线研究,在一线调处,在一线化解。2011年,镇村两级共化解矛盾纠纷150起,矛盾纠纷调处率达92%。四是变"悬而不决"为"案结事了"。实行重要信访案件领导包案责任制度,把问题消灭在基层,避免上访现象,解决一案,息访一案。2011年,全年共处理县委信访督办函、县长热线、市长信箱等信访回复38件,全年未发生进京赴省上市及群众集体上访现象。
二、政务大公开,真实反映群众愿望
该镇从源头上抓上访解决,按"三求"要求不断深化政务公开,打造"廉洁、服务、有为"政府,尽最大力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一是内容上求真。组织编制了《沔渡镇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突出镇政府工作重点和群众关注的热点,确定了对内公开的主要内容,主要包含财务收支类、廉洁自律类、考核奖惩类和其他类4类,对外公开内容涉及机构信息、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发展规划、统计信息、财政信息、行政事业性收费、民生信息、社会管理、人事信息、重点工作10类。在公开过程中,注重对公开内容做到及时更新,确保客观、真实、动态地反映各项工作进展情况。二是方式上求新。在公开的形式上,首先是以镇村政务公开栏为主阵地,定期或不定期对内对外公开。其次,对只适合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的内容,采取了会议和文件的公开形式,防止决策、执行过程中出现"暗箱"操作等不正常情况。再次,设立意见箱,向社会公布咨询监督电话。第四是积极利用网络,如政府公众信息网、名乡古镇(沔渡)等,积极向上报送信息,汇报工作。最后,2011年在晓阳大道打造了30米长的党委政务公开栏。三是影响面求广。目前全镇初步形成了政府公开为纽带,村务公开为基础的公开网络。政务公开拉近了干部群众的距离,增强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访问题。
三、事业大发展,真心为群众办实事
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加快发展使民富。审时度势,科学谋划镇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特色发展农业,大力加强粮食生产,发展特色种养业和生态农业,新建成九都洞里生姜、紫甘薯种植基地,目前开发127亩;成立了瑞口村中蜂养殖农民合作社。发挥优势做大强工业,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帮助近3000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年可为农民增加非农收入约4500万元。立足边界贸易,推进服务业长足进步,镇区湘赣边贸市场年贸易成交额达5100万元。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质量,实现了镇域经济持续繁荣、财政收入和群众收入的持续增收。二是实施项目赢民心。突出民生工程建设重点,以项目促发展,以发展赢民心。项目争取有成效,全年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近2400万元,国家淘汰落后产能项目1个,环保节能减排项目1个,省级土地整理项目2个,其中投资891万元的上关、花园村的省级土地整理项目已动工,目前正在争取的另一个省级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达1000万元。完成村级"一事一议"项目8个,通畅工程3.5公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7个。项目推进有力度,全力投入"两路建设"协调工作,拆迁近200栋房子,安置到位,施工进展顺利,投资350余万元,新建镇敬老院并完成整体搬迁;投入近400万元,完善镇教育基础设施。招商引资有成绩,成功引进1家投资达1500万元的电子企业入驻县中小企业创业园;引进投资1000万元的玖琪电子厂和富泰欣电子厂分厂1家落户沔渡,超额完成了全年招商引资任务。文化建设成绩骄人,2011年7月份沔渡镇(三人龙)被评为2011-2013年度湖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年11月被中国文化部评为 "2011-2013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些民生建设项目工程直击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需求,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三是落实政策得民惠。通过健全财经制度,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了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各项补贴,农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各种理赔金落实到位。突出"三就三保"(就业、就学和就医,环保、社保和低保)顺民意,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新农保试点工作等成绩突出。
通过以上工作措施和实绩,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镇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湖南东大门,使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
四、作风大转变,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为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促进镇村干部作风大转变,搞好"信访百日竞赛",该镇掀起了镇村干部"深入基层知民情,深入群众解民忧"便民服务活动新高潮。一是强化组织。成立了"深入基层知民情,深入群众解民忧"爱民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下设了民情管理办公室,负责全镇区域内民情包括沔渡镇的网络民情的收集、整理、转办、查处、督办、通报、归档,以及活动的组织协调、安排部署、宣传报道、情况汇总、督促检查验收等工作。各村均设立了相应机构,安排了民情联络员。二是全面推行"一线、两下工作法"(即深入一线,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实行"镇村干部到户工作法",明确了对驻村干部的工作职责(6项)、工作要求(总体要求、具体要求及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六字诀")及驻村镇干部必须掌握的村情(13项)等。通过以上措施,真正实现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工作重心下移,触角下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既分工又合作的信访维稳工作新格局。三是迅速行动,确保活动实效。实现"一卡、一本、一台帐",目前该镇已印制并发放到每家每户镇包村领导、驻村干部《便民联系卡》8000份,村干部《便民联系卡》4000份,推行便民联系卡"五公开"(公开岗位和职务、公开联系方式、公开联系驻村、公开监督电话、公开服务承诺);为每名镇、村干部配备了《民情日记本》,镇民情管理办公室各项工作进入日常化,对收集到的群众问题和意见进行《民情台账》登记,发放《民情管理处理单》、《民情管理转办单》,实行专人负责、限时办结制度。要求镇村干部时刻关注和认真解决群众中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强化基层,落实责任,解决问题,打防结合策略,做实"早,快,公,情,巧,实"六字诀。深入开展"七个一"活动,即:一是发放一张便民联系卡;二是记好一本民情日记本;三是开展一次送温暖活动;四是走访每一户老百姓;五是召开一次交心座谈会;六是化解一批矛盾纠纷;七是帮扶一户困难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