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县以构建独具特色、符合县内实际的党员教育工作新格局为目的,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推动新发展,狠抓党员教育工作,使全县党员教育工作实效得到明显提升。
一、突出力量聚合,激活“三大要素”。注重推进党员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建设,创造条件,常抓不懈。一是健全体制机制。县委建立了党员教育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实施、相关单位积极配合的齐抓共管格局;建立党员教育工作情况通报制,着力加强工作督导;出台党员教育“学分制”管理办法,将党员教育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明确考核不达标的乡镇不评先评优。二是明确责任主体。既分级明确教育主体,又分片明确教育主体;既分单位明确教育主体,又分系统明确教育主体,增强了教育针对性。同时明确了乡镇党委抓党教工作责任,强化了乡镇党教工作员的责任意识。三是增强师资力量。在建立专业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选聘了30多名以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乡土人才、致富能手等为主体的兼职教师,建立了党员教育师资库,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按需调配。
二、突出网络覆盖,建设“三个课堂”。注重紧跟时代,针对信息化、网络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创新党员教育手段,筑牢党员教育阵地。一是建设“固定课堂”。采取“阵地+基地”培训模式,建立乡镇级党校14个,在西子农场、魅力东湖、杨得志故居等设置乡村外训基地5个,依托县委党校、职业学校、就业创业中心等建立县级教育点8个,充分发挥了党员教育主阵地作用。二是建设“流动课堂”。组建宣讲团宣传党的理论、党的政策,把党员教育延伸到文化广场、街道社区、企业车间,增强了党员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三是建设“远程课堂”。构建全覆盖、立体式的远程教育网络。坚持建、管、用并重的原则,整合制作了大量乡土课件,依托远教站点、电视专栏、短信平台等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实效。
三、突出按需施教,创新“三学模式”。注重针对党员结构的多元化,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党员教育效果。一是示范培训“引导学”。重点抓好乡镇机关党员教育,影响、带动村组党员学习。实施新任村党组织书记、农村党员、社区党员、“两新”组织党员、大学生村官“五大培训工程”。注重引导、激励、培育党员典型,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富带富能力。二是借力观摩“对比学”。要求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行开放式教育。鼓励党员相互学习,对比学习,根据自身需求到条件较好的乡镇、宣传教育基地、企业参观学习。三是研讨交流“深入学”。坚持把党员教育与党员论坛有机结合,举办“渌湘党员论坛”22期。在集中学习过程中,注重采取主题征集、主题研讨方式,切实解决老内容反复学、新内容粗浅学、党员参学热情不高等问题,取得了明显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