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株洲县以“三有”为目标,通过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发挥村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提高了农村生产水平,第一季度农民人均收入较去年提高10.5%,取得了良好成效。
打造“领头雁”工程,让村干部干有目标。在全县农村启动了三项工程:一是“换脑筋”工程。深入开展“三对照五查找”活动,即对照新形势要求、对照先进经验、对照工作实际,认真查找自己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展意识、致富本领、发展路子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县级领导分片帮扶乡镇,开展了“百部门帮百村”活动,对100个后进村派出了帮扶工作组,组织每个村“两委”班子开展思想讨论,使大家找准了思想差距,增强了发展信心。二是“换思路”工程。引导村干部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立足自身找优势、谋发展,让每个村干部尽快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全县有516名村干部通过个人出资、参股经营、招商引资、盘活镇村企业等多种形式,创办、领办或合办起了经济项目,其中投资过10万元项目284个,过百万元项目37个。渌口镇、南阳桥乡、仙井乡70%以上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上了经济项目,其他村干部有经济项目的达50%以上。三是“换班子”工程。坚持“不换脑筋就换人”,把那些无经济头脑,无致富项目,无群众威信的人坚决换下来;坚持放宽视野选人,把一批政治素质好、致富本领强的“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让他们挑大梁、促发展。今年以来,全县共选拔村干部311人,其中79名经济“能人”担任村支部书记。通过换“班子”,换出了新气象、新干劲、新的带动力。
扩大“先锋队”影响,让党员学有榜样。一是选树典型“引”。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注重挖掘典型,树立标杆,宣传推介了曾顺清、田立、郭举鹏等一批先进典型,通过报告会、讨论会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典型人物走进广大农村党员中,与广大农村党员一起讨论新形势下党员的任务与责任,一起探索如何带头致富、带领民夫、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问题,大大增强了典型的说服力、影响力。二是制订标准“压”。要求全县农村60岁以下、身体健康的农村党员,必须带头致富,家庭人均纯收入不低于本村平均水平。各级还组织农村党员深入开展党员“十带头”、“争做干事创业模范”和学先进、找差距等活动,引导他们对照先进定目标,变压力为动力,增强了带头致富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三是多种形式“帮”。对部分一时没有致富门路的农村党员,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帮扶。县、镇两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都定点联系无致富门路的党员,各村党支部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寻找门路,解决难题,使他们尽快走上了致富路。四是严格考评“促”。各乡镇党委立足实际,制订完善了农村党员考核评比办法,把发展经济情况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严格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评先树优挂钩,大大激发了党员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热情。目前,全县1.4万名农村党员中80%以上的有了致富门路,其中发展高效作物3.74万亩,速生林4700亩,成立服务型经济组织295个,创办农副产品加工项目317个。
启动“生力军”工程,让事业后继有人。将党员后备队伍培养列入重要议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始终紧抓不放。注重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在对象选择上,突出年轻化和知识化。选择35岁以下、文化水平较高、有培养潜力的优秀青年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二是在培养目标上,突出智力型和创业型。注重培养他们的智力潜能和创业意识,力争把他们培养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生代”。凡是在一年培养期内,入党积极分子不能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原则上不再作为发展对象。三是在能力训练上,突出技能性和实用性。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培训阵地,加强科技文化知识尤其是实用技术的培训。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机会,通过多种渠道让他们到经济一线、到经济强村接受锻炼,增强科技素质和致富本领。今年年初,全县共对2170名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了培训,90%以上的拿到了“绿色证书”,已有760人搞起了致富项目,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异常活跃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