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邵阳市委书记 郭光文
当前广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绝大多数都能正确对待职务升迁,立足现有舞台,为党和人民发愤建功立业。但也毋庸讳言,极少数同志在这个问题上,缺乏正确认识,存在不良心态。因此,如何教育和引导他们时刻不忘组织关爱,始终保持良好心态,对于提振干部精神状态,焕发干事创业激情,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正确认识组织,克服怨天尤人心态
我们有些同志看到自己不能提拔重用,总认为是组织不公平,不仅埋怨组织有眼不识泰山,而且责怪领导不愿甘当伯乐。
持有这种心态的同志,既有对组织关心的淡忘,又有对组织公平的不解,更有对组织决策的误读。克服这种不良心态,最需要广大干部走出认识误区。首先,要不忘组织的关爱。任何一个干部的成长都倾注着组织的深情关爱。没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政治上永远翻不了身、知识上入不了大学门;没有党和人民有意识的培养教育,我们加入不了党的组织,更当不了领导干部。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干部,不管他的职位有多高、能力有多强,如果他离开了组织,那么就将一事无成。其次,要相信组织的公正。应该说,随着民主法制的增强和用人程序的规范,从整体上讲各级党组织在干部使用问题上是公正的。比如各级党委任命干部时,首先是在单位出现缺额和干部基本条件具备时才启动程序的。接着就是个别酝酿,反复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初步人选确定后,再到用人单位进行多种形式的考察,然后召开党委组织部部务会、五人小组会,接下来再召开党委常委会采取票决制表决,这以后还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公示,最后才正式发文任命。在这里用上“过五关斩六将”这个词是没有夸张的。而且这个程序对任何人都是公平公正、毫无例外。再则,要领会组织的决策。有的同志说:“领导职数是人定的,组织上如果关心干部的话,那么多设几个职数,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这句话,听起来貌似有理,其实不然。因为,领导职数的确定,是同工作的需要、事业的发展、行政的成本、人民的呼声相匹配的。历史上冗兵冗官冗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例子并不鲜见。当前一些地方和单位,采取名目繁多的形式,编织似是而非的理由,接长板凳增加座位,超过职数配备干部,造成“龙多不治水、官多不管事”的被动局面,不仅降低了政府办事效率,而且增加了行政运行成本,尤其恶化了官民和谐关系,这个经验教训我们应当认真吸取。
二、坚持正确认识社会,克服侥幸取胜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议论:某某的“官”是在纸醉金迷的交易中“买”来的;某某的“官”是在投怀送抱的情场里“玩”来的;某某的“官”是在你争我夺的牌场内“赌”来的;某某的“官”是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喝”来的。有的甚至把自己不能提拔重用的原因归结为没有送钱,没有投怀,没有吃喝,没有打牌。
在这里,我们应当充分肯定绝大多数干部是凭德才条件和工作业绩获得提拔重用的。正是由于有这样一大批出类拔萃的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人民群众顽强奋斗,才撑起了我们共和国的宏伟大厦,才创造了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辉煌业绩!如果我们对于这个基本判断还不能把握,那么就是大错特错!当然,我们并不武断地否定存在这样的极个别现象。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因为有这样的极个别现象,就以偏概全,把整个社会说得“一团漆黑”,否定官场的良好“生态”,尤其不能因此就抱着侥幸取胜心态,去铤而走险。
大家知道,无论是买官者,还是卖官者,要暴露是必然的,不暴露是偶然的。天底下的事,在科技先进、信息发达的今天,只要你不作,一作就会有人明了。正如陈毅同志当年所说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众目睽睽在监督。”比如说,以一个地级市的书记和市长为例,围绕他们是有千千万万双眼睛,从不同角度盯着的。在他们的下面有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仰视着;在他们的身边有数以千计的市县干部平视着;在他们的上头有数以百计的省级领导俯视着;在他们的左右有数以十计的各种小人斜视着。作为生活和工作在这个监督环境中的书记和市长,如果没有坚强的“慎独”和“慎微”精神,那么是很难在官场立于不败之地的!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就能顶得住金钱的腐蚀、美色的诱惑和牌场的争斗、酒桌的熏染!这样克服侥幸取胜的心态也就会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三、坚持正确认识他人,克服盲目攀比心态
有位哲人曾经如是说:“人生在世大都感觉很累,其实这个累,一小半是为了生存,一大半是源于攀比。”这句话虽然字面十分通俗,但是道理非常深刻。在社会生活中,有的同志不是感到自己生活过不去,而是认为人家比自己过得好;在干部队伍里,有的同志不是感到自己仕途没进步,而是认为人家比自己进步快。在这种不良心态驱使下,便滋生出各种形形色色的攀比现象。
有的同志与当“大官”的攀比,感到自己的职位低了。一些同志当科级干部时,见到县级干部后感到自己的官“小”了,职位“低”了;当上县级干部后,见到市级干部时又感到自己的官“小”了,职位“低”了;当上市级干部后,见到省级干部时还是感到自己的官“小”了,职位“低”了。终日为官职所累,不能自拔。因此,无论是从防止权力欲望膨胀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保持个人身心健康的目的着想,我们都必须克服这种心态。首先,要看到官位设置的特殊性——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官位的设置一般都是采取宝塔形结构,即下面大,上面小,也就是说官位越往上走就数量越少,相应地获得的机率就越小。其次,要认识官职大小的相对性——以部队的一个正师级干部为例,如果从上往下看,那么这个“官”是很小,因为在他的上面还有副军长、军长和大军区副职、正职以及中央军委副主席、主席。但是由下往上看,那么这个“官”却很大,因为在他的下面依次还有副师长、正团长、副团长、正营长、副营长、正连长、副连长、正排长、副排长、正班长、副班长以及上士、中士、下士等14个“层级”。按照建筑学的规定,六层房屋为高层建筑。那么,我们要登上“师长”这个宝座,不借助“电梯”是十分艰难的。所以,我们说师长这个职位相对大官来说是个小官,相对小官来说却是一个大官。
有的同志与坐“飞机”的攀比,感到自己的进步慢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把民主党派、妇女干部和年轻同志在政治上的“小步快跑”,称之为坐“飞机”。有这种攀比心态的同志,不仅没有认识多党合作、参政议政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而且没有理解妇女的翻身解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尤其没有看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古人”的自然规律。应该说,我们在起用非党干部、妇女干部和年轻干部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从整体上讲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当前问题的主要方面不是快了,而是慢了。如果我们从大局出发,以事业为重,那么我们就应当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
有的同志与发“横财”的攀比,感到自己的待遇低了。一些干部认为,现在干部工资和津补贴与职务挂钩,如果得不到提拔重用,就意味着这些报酬上不去,特别是与那些发横财的大款们比较起来待遇就更低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现在的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报酬,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权衡,虽然不是很高,但也不属低的范畴。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当官”与“发财”的关系要有正确的认识。众所周知,我们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个人特殊利益。熊掌与鱼历来是不可兼得的。据说在早年的黄埔军校大门口,曾贴有这样一幅对联,即“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大批仁人志士由此踏上革命征程,继而成为后来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材。
当然,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反对比较。因为有比较才能鉴别。并且在工作和生活中,比较是区分和识别事物的重要方法。我们非议的是消极低俗的盲目攀比,提倡的是奋发向上的正确比较。比如我们在职务安排上,要比就要与自己低的同志比,只有这样,才能越比越感觉自己的进步快;又比如我们在工作标准上,要比就要与自己高的同志比,只有这样,才能越比越感觉自己的差距大;再比如我们在生活要求上,要比就要与自己差的同志比,只有这样,才能越比越感觉自己的日子好。反之,我们就会越比精神越懈怠,越比意志越消沉。
四、坚持正确认识自己,克服孤芳自赏心态
我们有的同志对自己估计过高,往往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孤芳自赏,自命不凡,一天到晚总是感到自己没有提拔重用是“屈了才”。克服这种不良心态,需要我们从如下两个方面提高认识。
首先,要看到人各有长和人各有短。天地万物,至贤至圣,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无所不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社会的人,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其缺点总是难免的。并且,优点和缺点往往相伴而生。这同“峰高谷深”、有高峰就必然有低谷的道理一样。越是某个方面冒尖和自身优点突出的人,其缺点就越是明显。比如北宋的王安石虽然其“天变不足畏,人变不足惧,祖宗不足法”的胆识广为传颂,但他为人颇多非议,被人称之为“拗相公”。又比如有美军“第一剑客”之称的巴顿,其血胆精神为二战盟军取胜建立了奇功,但他是一个性情中人,生活中“花边”新闻不少,外号为“浪漫骑士”。
其次,要看到个人渺小和自身不足。一个人如同大海的一滴水,只有溶入了大海才能惊涛拍岸,如果离开了大海就会瞬息干涸。如果一个人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总是孜孜于蝇头小利,营营于一己之私,沾沾于一人之功,傲视于一己之能,做人做事斤斤计较,那么其内心必定是苦涩的。
五、坚持正确认识规律,克服浮躁不安心态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沿着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由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迈进的。又比如一年四季的气候,就是按照从春天的温暖到夏天的炎热,从夏天的炎热到秋天的凉爽,从秋天的凉爽到冬天的严寒的变化更替的。人的生命征程和发展仕途也是这样。每个人都要经历从幼年、少年、青年再到壮年、中年、老年的过程。与之伴随的是一个干部大致要经过普通干部、科级干部、处级干部、师级干部、省级干部等逐台阶逐台阶的岗位历练和经验积累,才能成长起来。人为的“拔苗助长”和天真的“跨越发展”,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在我的记忆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老人在草地上发现一个蛹,就带回家去,蛹壳上出现裂缝,蝴蝶挣扎了许久,一直出不来。“好心”的老人便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面世后,身躯臃肿,翅膀平扁,根本飞不起来。原来蝴蝶必须在蛹中经过痛苦的挣扎,直到双翅强壮后,才会破茧而出。人的成长也是如此,不经过奋斗、挫折、磨练,是很难健康成长起来的。
我们有的同志,一天到晚不是静下心来拼命干事,而是绞尽脑汁想着当官。有的才重用又想着重用,有的刚提拔又盼望提拔。至于“一年干,两年跑,三年四年不能提拔重用就变着法子找”,已经成为不成文的“潜规则”。这些同志行动的偏急正是出在对规律认识的误差上。按照哲学的观点讲,任何事物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是量变的结果,突变是渐变的必然。当官同样如此,一般来说,一个干部只有当经验、业绩和威信等累积到一定程度,同时又有岗位需求时,才有可能在职位上得到提拔重用。成语中的“炉火纯青”、“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等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能够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问题,那么浮躁不安的心态是不难克服的。
六、坚持正确认识荣辱,克服追求虚荣心态
我们有些同志,不仅知道在激烈的竞争中要当上官很难,而且还懂得在复杂的社会里要当好官更难。既然如此,又为什么把当官看得这样重要呢?究其主要原因,是认为人家都当了官或大官,自己没有当上官或大官,“面子”上过不去,感到上负自己的列祖列宗,下愧家里的少男少女。
荣辱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难理解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以何为荣和以何为辱。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不仅坚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而且以螺丝钉自喻,党和人民把自己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虽然雷锋盖棺定论的职务就是一个班长,但他的人生价值却是任何将军和元帅无可比拟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他的名字仍然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放光辉!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叫高仕錤。当他进入人生的创作高峰期时,为了摆脱金钱和官位的诱惑,他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高士其。并且自述理由是“去掉人傍不要‘官’,去掉金傍不要‘钱’!”从而创作出了近千万字的科普作品,为人类献上了一批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试想:高士其的人生价值是能够用金钱和官位衡量的吗?!与此相反,臭名昭著的窃国大盗袁世凯,生前既当上了“民国总统”,又当上了“洪宪帝王”,其结果却落了个千夫所指、遗臭万年的可耻下场!
我们并不否定,在正常情况下,官位反映一个干部的德才和业绩。并且有了适当的官位作舞台,就能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广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政治上追求进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官位的高低上升到人生荣辱的端点来认识,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了!须知:官位既不是人生的目的,也不是幸福的象征。唯有替人民谋利益的人,才会事业永存和英名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