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下移转作风 争当六员做表率
--保靖县启动“千名干部下基层、服务民生促发展”活动
3月10日,保靖县召开 “千名干部下基层、服务民生促发展”活动动员大会,要求联村(社区)干部围绕“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安民心、顺民意”主要任务,着力当好社情民意调查员、政策法规宣传员、沟通联络协调员、科学发展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制度建设督导员“六员”,真正把党的声音和温暖带下去,把群众的意愿和呼声摸准确,把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好,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作风在一线转变、成效在一线体现、干部在一线成长。为确保活动顺利实施,取得成效,具体做到三个强化:
一、任务具体化。主要做到五个民:一是察民情。深入开展“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村(社)情民意大调查,做到对村(居)“两委”干部必访、致富能人必访、困难群众必访、产业大户必访、老党员老干部必访、重点稳控对象必访,以联村(社区)为单位,建立健全社情民意的“明白账”、安全维稳的“排查账”、扶贫帮困的“感情帐”、经济发展的“致富账”等民情台账;每个驻村(社区)干部要记好民情日记,群众有干部联系卡。二是解民忧。重点围绕农村(社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柑橘、茶叶、烟叶等基本产业建设,农村低保、就医就学等基本保障建设,以及春耕生产、防汛抗旱等急难险重阶段性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技术、送资金、送项目、送温暖活动,切实解决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问题;三是帮民富。认真抓好中央及省、州、县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重点围绕全县“一果两叶”支柱产业以及特色种养产业发展,重点开展“六个一”服务:找到一条路子,引导所驻村及帮扶对象找到自我解困的办法和路子;制订一个规划,帮助所驻村明确产业发展思路,确定产业发展模式;协调一个项目,提供致富信息和指导意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传送一门技术,提高联户对象劳动技能水平,为群众创业就业提供技术;提供一条信息,提供市场需求和务工服务信息,积极联系就业岗位,发展劳务经济;帮联一项资金,帮助农户解决在发展产业、下岗职工在创业就业等方面的资金难题。每个工作组要为所驻村(社区)发展或壮大1-2个特色支柱产业,落实完成1-2个基础设施等项目工程。四是安民心。采取讲党课、上门宣讲、发放资料等形式,向基层党员和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讲解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协助抓好安全生产、人口计生、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等工作,积极协助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矛盾纠纷,重点帮助处理解决征地拆迁、林地权属等矛盾纠纷,重点掌握上访户等稳控对象的底子,有针对性地实行“四包四到位”,即包掌握思想动态、包思想教育、包疏导化解、包信访稳控,做到对群众诉求合理的要解决到位,诉求不合理的要解释到位,确实有困难的要帮扶到位,重点信访对象要稳控到位,做到小问题不出组,大矛盾不出村,确保所驻村(社区)不发生越级上访和恶性群体性事件。五是顺民意。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加强村(社区)班子建设,配齐配强村(社区)班子;帮助村(社区)“两委”定实任期和年度职责目标,健全妇联、共青团以及经济合作等村级配套组织;抓好村(社区)党员队伍建设,落实基层党组织党务和村务公开、“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教育培训等制度;深化推进“4+2”工作法,建立健全村(社区)村规民约、民主决策等运行机制;建好管好基本阵地,促进村(社区)级活动场所成为党员群众的“政治活动中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教育培训基地”、为民利民的“便民服务平台”、丰富群众生活的“文化活动舞台”,所驻村(社区)要培养2名以上积极分子、发展1名党员、完善1套切实管用的运行机制。
二、方式明析化。主要做到四个一:一是谋一策。在充分熟悉掌握村情民意的基础上,立足村(社区)班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产业建设、民生事业建设、和谐稳定建设等,通过召开“诸葛亮”会议、“献计征策”座谈会等方式,切实理清思路,找准问题,制订对策,破解难题,力争班子建设得到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基本产业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民生事业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联一户。所有驻村(社区)干部必须联系1户以上作为帮联对子,重点结好三类对子:与村(社区)种养殖大户、产业大户、回乡创业能人等结成“发展对子”,与五保户、受灾户、特困户、留守儿童、困难职工以及社区低收入群众结成“爱心对子”,与对农村(社区)政策法规理解不透、对农村(社区)工作支持不够、与村(社区)干部矛盾较深的隔阂户、上访户等稳控对象结成“交心对子”,要倾心尽力帮助联户对象解决1个以上的实际问题。三是传一技。主要开展技术帮带、生产帮带、创业帮带、项目帮带,做好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指导等工作。要发挥职能部门、工作岗位、专业特长等优势,指导联系帮扶对象通过采取自主学、培训学、交流学、外出学等方式,学习掌握一项实用技术技能。要坚持以产业发展、群众需求为导向,乡镇干部至少选择1门以上实用技术技能进行学习提高。乡镇每年要选择1-2门实用技术技能进行专题培训,举办4期以上培训班,确保每名乡镇党员干部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每年不少于一次,参加实用技术技能集中培训不少于60个学时,村干部和农村党员不少于40个学时。通过学一技、传一技,帮助群众调结构、解难题,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四是解一难。各工作组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全面掌握所驻村(社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群众要求最强烈、反映最集中的问题着手,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条件、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加收入提高民生质量、积极协助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促进民生和谐为重点,每年要切实解决1个以上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等主面的难点问题。
三、措施严明化。主要做到六个制。一是驻村联户制。全县以乡(镇)建队、以村(社区)建组的形式,共设203个“联村(社区)工作组”,实现全覆盖。每个工作组选派4名以上固定工作组员,组长由县直单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3月份所有联村(社区)干部驻村(社区)工作时间为3月12日至18日共7天,此后每月的11日、12日、13日为固定驻村(社区)工作时间。县委书记、县委,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县委常委以及县级干部共43人,带头住村入户,坚持轻车简从,组员自带生活用品,每人每天交纳伙食费不少于50元,做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联系一户以上困难群众,其中,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联系2-3户困难群众。在规定的驻村(社区)工作期间,遇有特殊事项不能驻村(社区)工作的,组员向组长请假,组长向队长请假,队长向领导小组办公室请假,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请假,请假必须提交书面报告。二是限期办结制。对群众提出的要求和反映的问题,严格依法和按政策办理答复,并立足于驻村(社区)工作组内解决。一般的事项,能当场答复解决的要当场解决答复,不能当场答复解决的,要在3个工作日内答复解决;对涉及面较广的复杂事项,要在3个工作日内报联系的县领导并在7个工作日内答复;对因政策等客观因素暂时无法解决的事项,要做好解释、说服工作,给群众一个合理交代,并将情况及时上报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一些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的资金问题,成立了实事组等六个工作组。三是公开承诺制。公开承诺内容主要包括年度承诺、专项承诺、实事承诺等,要有具体目标、具体事项、工作措施、完成时限等内容,既要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坚持量力而行。驻村(社区)工作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把公开承诺事项报工作队队长审阅,并在所驻村(社区)党务公开栏、“三制一卡”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四是督查通报制。县成立专门的活动督查组,实行每月一次定期督查通报,通过随机抽查、明查暗访、座谈交流、现场测评等形式督促检查,并将督查情况进行通报。五是激励奖励制。对工作认真、成绩突出、群众满意的工作组和组员,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推介,并在年度考核中优先评优评先,在干部培养、管理使用中优先培养、优先推介、优先交流、优先重用。六是诫勉谈话制。凡驻村(社区)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进行诫勉谈话:在村(社区)开展工作达不到规定天数的;在规定下村(社区)时间内没有在村(社区)开展工作的;不履行请假手续的;不按规定标准交纳伙食费的;不轻车简从有扰民行为的;打牌赌博、公款消费以及其他有损干部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的。凡是被诫勉谈话两次以上的(含两次),是领导干部的予以免职;是一般干部的,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对干部管理权限不在县的,由县委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免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