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是指管理主体对社会成员及要素进行组织协调,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目的是建立开放、自由、民主、公正、平等、和谐的现代社会。近些年来,攸县县委、县政府积极主动推进管理创新和社会建设,其“城乡同治”经验在全省推广,并在全国产生较好反响。
最高境界——加强教育教化,促进认知认同
社会和谐,首先是人的内心和谐。许多社会问题,说到底都是认知度和价值观的问题。如何在社会公众中营造起民主和谐、自由公平的核心价值体系,疏导社会心态,减少社会分歧,促进社会认同,既是最紧迫的课题,也是最上乘的“功夫”。
攸县对此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先后提炼了促进观念和作风转变“30条”,征集了“攸县精神”,编撰了“六鉴”系列公民读本,组织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了多种现场宣教活动,打造了“乡村大舞台”等文化品牌,围绕科学理论、主流思想、先进文化的本土化、大众化做了大量工作,加强了沟通,崇尚了科学,促进了文明,充实了自我,夯实了社会管理的思想基础,全县党风政风行风民风主流向好。
最优路径——推动共创共享,保障自主自治
社会管理工作,本质是一种群众性工作,既是为了群众,也得依靠群众,还要发动群众。现阶段,社会管理主要有政府主导、市场管理和社会自治三种模式,实践中是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管理和社会自治为辅。发展方向最终是逐步向以社区组织为主体、社会自主管理为核心的自治管理模式转型。中央明确提出,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识共为共享新格局。把握新形势、落实新要求,要进一步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但关键、重点应该是怎么样实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这方面仍然相对薄弱,仍然缺乏相应有效和完善的平台载体或制度保障。
攸县在实践中先后创造性地组织开展了一批非常规性全民活动,如“三创四化”、“洁净行动”、“平安创建”以及各种主题的“大讨论”等,为促进全县共创共建、群众自治管理打开了新的渠道和平台。其中“三创四化”、“洁净行动”是攸县群众参与最广的一项活动,开展三年多来已经成为有效提升发展及管理水平的综合抓手和工作品牌。在实践中,始终把握三个关键:让群众真正受益、让群众充分作主、让群众积极监督。近年来,攸县执法整治中没有发展大的纠纷矛盾,就是因为加入了群众管理和监督的力量。
最大保障——夯实基层组织,加强基础工作
社会实践的矛盾和问题都发生在基层,社会管理的所有工作最终都要落到基层。尽管社会管理只是基层基础工作的一部分,但如果基层组织不坚实、基础工作不扎实,那么整个社会管理就将失范甚至失控。加强基层组织,抓实基础工作,既是最基本的保障,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攸县在基层组织建设上突出四抓:坚决而稳妥地调整村级区划,打破基层自治的旧格局;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各级班子,解决过去部分支村“两委”“二人转”的现象;坚持不懈地开展村级定期联合办公,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政务集中服务体系,逐步构建“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有章理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管理新格局。
最好方式——创新管理制度,健全长效机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制度是根本。建立健全机制制度,形成有制度可依、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体制,是提升管理水平、推动科学发展的务实之举、根本之策。必须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社会管理全过程,努力构建配套完整、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
攸县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建立了村级定期联合办公和村级组织工作“五基”规范,形成了快速反应机制、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重构了基层组织和干部“干什么、怎么干”的规范性工作流程等等,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促进公平公正,创优社会环境,实现更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