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炎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安寝地,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核心六县”之一。200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来到炎陵(原酃县),
传承“支部建在连上”光辉思想,与时俱进推进党的建设。炎陵县三河镇星光村积极探索,在党小组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健全班子、明确责任、精心培训、强化管理,党小组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实现了“把党小组建在最基层、把党的工作抓到最基层”的目标。
一、把党小组建在最基层、把党的工作抓到最基层势在必行。
星光村位于炎陵县西部,紧挨炎帝陵牌坊,是去往炎帝陵景区的必经之地。全村耕地面积1886亩,山林面积500亩,共有9个村民小组,1445口人,其中党员42名,村支“两委”班子成员4人。
上世纪70年代,星光村在老支书邱冠文的倡导下,在组一级建立了党小组。但因为“文革”干扰、机制不全等种种原因,党小组一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党组织战斗力不强,至上世纪90年代,星光村竟成了三河镇远近闻名的“棘手村”。“村干部无人愿当、包工头上门讨帐、老百姓纠纷不断”是当时星光村的真实写照。面对贫穷落后、人心涣散的局面,在外经商的本村年轻党员邹秋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接受党员群众的信赖,于1998年回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他就把加强党小组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
“要把党的工作抓到最基层,就要在最基层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体系。一个支部管太多党员,难免会有‘工作死角’。村党支部之下再设立党小组,三五个党员组成一个‘小团队’,队伍凝聚力就会更强,支部指挥调度起来就更方便。”邹秋南说。
在县委的支持、乡镇的指导和村支部的推动下,星光村成立了5个党小组,工作领域覆盖了全村9个村民小组,按照“地域相邻、便于管理”的原则,每个党小组分别管理1-2个村民小组。党小组组长,大多是曾担任村支部委员或村民小组长、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其职责主要有五:一是推动党的农村工作各项政策落实;二是加强对村民小组组长的工作指导和监督;三是加强对本小组党员的培训和本区域群众的教育;四是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实行结对联系培养并把好第一道“关口”;五是在村党支部统一调度下,参与本村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征地拆迁等重点、难点工作。
每名党员编入一个党小组之后,形成了“贴近管理”模式,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星光村党员队伍人心不齐、纪律涣散、管理松散的情况得到迅速改善。党小组在5个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
1. 当好决策参谋
上邱家组、下邱家组的党小组长邱云古,曾担任村民小组长近30年,工作上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就如何加强村民素质教育、本村发展哪些主导产业、如何做好村庄规划等,多次向村党支部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有时,也难免争得“脸红脖子粗”,回到家里,老婆骂他“发神经”,他一拍桌子,直奔邹秋南家,要“再讨论讨论”。中肯的态度、建设性的意见,逐步赢得了普遍的尊重和认可。1999年,在村党支部召开的本村党员大会上,邹秋南当场给他发放了200元奖金,而当时,村集体收入还只有1500元/年。
邹秋南表示,在星光村,党小组特别是党小组长,为党支部起到了很好的“左右手”、“智囊团”作用。“一个人或几个人考虑问题,难免会有局限性。大家一起商量,集思广益,工作才能做得更科学、更合理、更贴实际”。
近年来,星光村党支部参考各党小组的20多项建议,聘请专家制定了村庄发展规划,以本村远教站点为主要平台加强村民素质教育,并着力推动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葡萄种植和陶瓷、机砖、电子等主导产业发展,工作开展有声有色。
2.加强党员管理
星光村目前共有42名党员。在抓好本村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要管好用好这数量不算少、居住较分散的党员队伍,村党支部书记邹秋南也曾“头疼”。党小组建立健全后,村党支部把党员管理工作任务适当“下移”,取得良好实效。
宋家组、兰家组的党小组长李天发,曾在村党支部负责过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担任党小组长后,他把加强党员管理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经常与党员进行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党员思想动态。宋家组老党员廖章仁,其妻因病早逝,心里特别苦闷,村组召开党员会议,廖章仁就是不愿参加,多次说出“活着没意思”、“反正无所谓”这样的消极话语。针对这种情况,李天发多次跟他谈心谈话。白天下地干活忙,就晚上谈;廖章仁不愿意到李天发家里来,李天发就主动上门找。党小组长的诚挚关怀,温暖了廖章仁的心。现在,廖章仁不再牢骚满腹,村组有什么工作,他都会积极配合、参与。
3.推动产业发展
星光村北近邻茶陵县、西接炎帝陵景区、东通炎陵县城和九龙工业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相对便利。推动产业发展、带领村民致富,是村党支部摆在第一位的责任。
谈起产业发展,排上组、马鞍山组的党小组长刘秀仁特别感慨。1998年,经村党支部努力争取,与本村在外经商的一名李姓老板达成了投资建设一个瓷厂的意向,用地确定为排上组的集体自留地。没想到,却遭到了组民的强烈反对。第一次开群众会,60%的组民反对;第二次开群众会,70%的组民反对。李老板白天把施工用的围墙砌起,晚上就被全部拱翻了。好不容易争取来的项目,眼看着就要“黄”了。
在村党支部统一调度下,五个党小组分别行动,深入排上组46户村民家里做工作,讲清利害关系,转变思想观念。“致富的事情都不支持,那你还能为村里做个什么?”“建好瓷厂,既有集体分红,又有务工收入,就算是蠢古佬都晓得是好事哇!”艰难的思想工作,独特的语言方式,打破了一道道“观念障碍”。第三次开群众会,90%的组民都投了赞成票,瓷厂建设顺利推进。2011年,排上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0余万元,是全村集体经济收入最多的一个组,其中,瓷厂贡献最大。20多位村民在瓷厂务工,每月收入达到了2000元-3000元。
现任排上组村民小组长的苏金华,是当时最反对建厂的一个。谈起过去的事,被邹秋南评价为“精明能干”的苏金华却有点不好意思:“思想观念转变有个过程,我当时确实思想落后,是党小组长做通了我的工作。从中,我也更自觉、更深刻地认识到,推动群众思想解放,对于解决农村发展问题非常关键。”
4.协调化解矛盾
星光村的发展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破冰前进的。“农村工作千难万难,最难还是征地拆迁”。村党支部副书记、村秘书马连国对此感受颇深。为了发展壮大无公害蔬菜基地、建好葡萄园、推行花卉苗木种植、办好村级企业、改善村庄住宅总体布局,近年来,星光村共完成了276户村民的土地流转和房屋拆迁工作。在他看来,突破“小农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带领群众致富,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是必由之路。但是,往往涉及到村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最当前的利益问题。
征地拆迁工作进展顺不顺,关键在党员带头作用发挥好不好。2006年4月,在推进本村千亩蔬菜基地建设中,肖家组的邓汉兴、林家组的邓铁华两兄弟硬是不愿配合,肖家组、林家组的党小组长肖明香多次上门做工作,就是做不通。村党支部的所有成员都急了,眼看着辛辛苦苦征下来几百亩土地,就中间两块征不下来,事可咋办?关键时刻,宋家组、兰家组的党小组长李天发主动请缨。邓汉兴是李天发的岳父,女婿上门做岳父的思想工作,女儿也跟着过来。邓汉兴本想骂一顿,看着爱女也来了,就忍住了性子。李天发掰着指头,给岳父算了一笔帐:村里征的地,由蔬菜基地老板按每亩每年500斤谷的标准补偿,土地原承包户可优先到蔬菜基地务工,每月收入有700-1200元,怎么不比自己种地强?担心自己的土地就此“归了公”,全没道理,土地租赁合同就是法律凭据,说得清清楚楚,是“租”不是“卖”!李天发也是个急性子,声音还恁大。看着女婿说得脖子上青筋直鼓,邓汉兴老婆“扑哧”一声笑出声。征地难题最终迎刃而解。
难上难,是迁坟。自2001年以来,村里完成迁坟共计60多座。排上组建瓷厂,涉及迁坟共6座,受到村民普遍抵制。“祖上的坟,说迁走就迁走,不怕雷公打!”、“这样搞,是乱搞!”各种议论纷纷扬扬。邹秋南永远记得,这个时候,是老支书邹扬明站出来,明确表态支持村里的工作,并带着村干部,在自家坟地上挖下了第一锄头。建蔬菜基地时,又是党员带头。年轻党员李积云不顾亲戚反对,明确表态自家的祖坟从蔬菜基地范围内第一个迁走。迁坟是大事,村干部率各党小组分组行动,相关村民现场监督,确保迁得顺利、迁得满意。
因为村支部有力领导,党小组认真履责,党员积极带头,在星光村的征地拆迁工作中,从没有发生过激烈冲突,更没有发生过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
5.服务人民群众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能不能帮助老百姓解决几个实际问题,群众在想,村支部成员、党小组党员们也都在想。
星光村地势偏低,洣水河从炎帝陵景区蜿蜒迤逦而来,正好流经星光村村旁。一到丰水期,洣水河就泛滥成灾,损毁农田、房屋,近河的村民苦不堪言。率领党员群众抗洪救灾无数次,村支书邹秋南印象深刻:关键时刻,党小组长、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总是冲在前头啊!虽然从没出“事故”,但要是有个万一呢?能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洪灾问题?
众说纷纭,经费问题最伤脑筋。邹秋南下了决心,连夜拟定了一个建设防洪河堤的方案,先是由各党小组组长签字,再由本村42名党员签字。经费不足,就先从农村商行银行贷款。一年多时间,村党员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建起了长
老百姓高兴了,邹秋南却犯愁了。咋办呢?一次,县委书记黄诗燕到星光村调研,了解到这个情况,深为感动,决定亲自带队,到星光村开展党建帮扶,并争取到市里的党建帮扶工作组到星光村办点。2012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刘柏生亲率20多个单位,到星光村调研,部署帮扶工作。筑河堤欠下的债务,逐步还清了。现在,河堤边还建起了“沿河风光带”。每逢晨晓黄昏,村民们总爱三俩成群地到沿河风光带散散步、聊聊天,日子过得还蛮悠闲自在。
排上组组民曾荣华,因为村里建蔬菜基地,自家的一栋新屋、一栋老屋都拆掉了。曾荣华的母亲是个哑巴,家里也比较困难,邹秋南就带着排上组党小组长刘秀仁,到镇里反映,到县民政局反映,帮曾荣华母亲办好了低保手续。
“农村的工作没有坐在办公桌子旁就能搞好的,党组织有没有先进性,党员优秀不优秀,关键在能不能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邹秋南如是说……
二、把党小组建在最基层、把党的工作抓到最基层的主要经验。
星光村推进党小组建设,形成了较完善的机制,发挥了较充分的作用,主要经验有四:
1.设置合理是基础。星光村建设党小组,并没有惯常的按村民小组数来设置,而是根据“地域相邻、便于管理”原则,9个村民小组只设了5个党小组,基本上是2个村民小组为1个党小组,只有长沙界组这个人数最多的组是1个村民小组1个党小组。在实际工作中,党小组参与到村民小组工作之中,又监督于村民小组工作之外,并推动各村民小组党员、群众的相互交流,形成了更丰富的管理层次。从村党支部的角度看,过多的党小组,实际上并不便于管理,村支“两委”成员4人, 1人联1-2个党小组,管理上更易到位,行动上更有效率。
2.职能健全是保证。星光村党支部确定的党小组五项工作职责,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从实际情况看,党小组的职责划分合理、到位。一方面,是党小组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是“跳起来可以摘到的桃子”;一方面,没有超出党小组这一职级的能力,不会在村民小组长、村党员群众中产生“越权”、“越位”的误解。党小组的各项职责,都围绕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客观上增强了党小组成员的大局观、责任感和荣誉感,使他们在工作中感觉到“正在紧跟形势”、“更有人生价值”。
3.选人得当是关键。党小组组长,大多任命曾是村民小组长、有较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这些同志,普遍具有党性坚强、服从安排、工作有方法、在村里人脉关系较融洽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积极主动、敢于担责、方法得当,赢得了村党员群众普遍尊重。在选人问题上,村党支部书记邹秋南明确表示:“选用党小组长,必须以德为先。如今社会,有能力的人多了,党小组长必须先要有德,因为无德的人就会做出无德的事来”。
4.强化培训是激励。村党支部非常重视对村支“两委”成员、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的培训,每年安排3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骨干培训。2007年,组织到成都市锦江区“五朵金花”参观考察时,大家受到强烈触动,学习后回宾馆住所,邹秋南立即布置召开全体会议,大家热议到凌晨2点多;2009年,组织到华西村考察,同样是“大开眼界”,这一次,会议开到了凌晨3点多。学习先进,对标定位,村支“两委”成员、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的思想感悟颇为深刻,工作思路特别活跃,进而推动了全村党员群众思想观念的解放。
正因为此,星光村的发展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0年,被确定为株洲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村;2011年,被评为国家“防灾减灾”示范村、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示范村。邻近县市区组团到星光村考察,称赞星光村为“罗霄山脉中段一颗闪亮的新星”。
三、完善把党小组建在最基层、把党的工作抓到最基层的
困难和建议。
在调研考察中,我们也注意到,星光村党小组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物质待遇有待提高
党小组组长的收入,每人每年只有仅仅100元,另加部分误工补贴,大多是凭着一种对党的忠心、对村里发展的责任心在做事,个别人未必不会有所“微辞”。村党支部注重于村里大的方面建设,没有过多地考虑村班子成员、党小组成员的物质待遇问题。村支书邹秋南也提到,确实关心得还不够,并建议,上级是否可以适时出台政策,对于长期在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岗位上工作的同志,由上级统一发放年度工作补助。
2.培养年轻入党积极分子较少
党小组在培养年轻入党积极分子方面的作用还不够突出。长沙界组党小组长肖小平表示,现在的农村青年,外出沿海地区务工的多,收入也普遍比在本地高,并且还能够学到一些发达地区先进的知识、技能、观念,所以他们更愿意外出务工。把年轻人培养发展为党员,是村支部、党小组的一项重要职责,但真正履行起来,对于在外的年轻人,因为不能经常联系教育、对他们的思想和工作了解不足,不敢“贸然发展”,所以数量上还不多、力度上还不足。村里也正在就此事进行认真研究。邹秋南笑着说:“县委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十条意见》中明确,‘三年未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书记予以免职’,真要被免职了,就不好意思了。”
解决问题,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紧扣时代特征、依循党建工作规律解决。总的来看,星光村党小组建设,取得的成效是主要的方面。从理论上看,在支部之下再设立党小组,才是对“支部建在连上”光辉思想全面的、系统的传承。就当前而言,对于解决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管理松散、党员队伍组织纪律性不强、党员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种种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炎陵县调研组:谭翠云钟诗华 宋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