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城乡同治、结对共建” 活动中, 攸县把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放在首位,运用多种形式、动员各级力量广泛参与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近两年,在省城长沙工作的攸县人老戴回老家越来越频繁了。家乡的变化让他留恋:过去乱哄哄的县城一去不返,线条笔直的道路上绿植遍布、干净整洁,一辆辆摩托车车头朝向路边整齐排放,集贸市场的摊位亦是整齐划一,不见私搭乱建。随机走进一户农家,标有“可回收物”、“可焚烧物”、“有害物”等字样的垃圾分类桶整齐码放在后院……
攸县,这个坐落于湘东南的县城改变了脏乱差的一贯形象。来攸县调研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梁鸿飞对这里密切的干群关系、和谐的社会氛围和欣欣向荣的县域发展面貌“印象非常深刻”。
改变源于三年前攸县以“洁净攸县大行动”为突破口开展的城乡同治、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举措。通过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创建保障机制、建立考评办法等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举措,攸县健全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服务群众体系,建立起城乡同治的管理平台。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县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同步提高。去年以来,全国各地上千个考察团纷至沓来,到这个湖南省“最干净”的县城取经。
通过在攸县的走访,记者发现,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攸县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颇多借鉴。
思路——党委领导 支部主导 党员带头
“基层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
煤矿资源丰富、县域综合实力居湖南省十强,走入社会转型期的攸县,不可避免地遭遇“发展中的烦恼”:“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地方党委政府不应过分关注GDP和收入等指标。”攸县主政者清醒地认识到:“老百姓更在意的是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而这有赖于社会管理的加强和创新。”
从“十一五”的“五年倍增、富民强县”,到“十二五”的“五年倍增、福民强县”,从“富”到“福”的一字之变,彰显攸县主政者对社会管理理念的升华。
然而,统一认识难、责任落实难、资金到位难等,是加强社会管理绕不开的难题,亦是许多县城转型中面临的考验。 新形势下,加强社会管理该从何处入手?
“基层党组织身处社会管理的最前沿,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能充分发挥善于统筹力量、直接服务群众、全面凝聚人心的作用。要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攸县县委书记邝邹飞认为。
基于此,攸县县委由开展“洁净攸县大行动”入手,按照“党委领导、支部主导、党员带头”的思路,健全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服务群众体系,以村级定期联合办公为载体,搭建起“城乡同治”的社会管理平台。
一边是统一认识的大讨论、大劝导。从2008年起,攸县坚持每年开展一个全县性的主题大讨论活动。党员干部带头践行,深入村居,上街劝导,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多万册。
一边是探索推行的一套系统化的管理机制。通过村级联合办公、预安销号、绩酬挂钩、“五基规则”、结对共建等制度,带动县乡村三级干部把各项工作一抓到底。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顾一朝一夕。”邝邹飞坦言,县委县政府没有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通过教育教化、建章立制等,用数年时间循序渐进,以期形成长效机制。
行动——“重构”村级组织 开展联合办公
将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
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着群众诉求多、服务区域广、基层服务协调任务重等客观现实。一方面,村级很多问题鞭长莫及,责任与能力严重倒挂。另一方面,税费改革和通讯条件改善后,有的基层干部无事不下乡,“群众不知道政府在干什么,干部不知道群众在盼什么”,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人难找、理难诉、事难办”等问题。
一个现实课题摆在基层党委政府面前:基层干部到底应该怎么干,才能让工作得心应手、让群众和组织满意?
旨在规范村级组织工作、让村干部干工作有章可循,攸县县委于2010年出台了《攸县村级组织工作规则》,明确规定了党组织基本组织体系、基本职责任务、基本管理制度、基本工作方法、基本待遇保障。随即,印有“五基规则”的宣传板被摆放在了每个村部。“我们只要比着干就行!”记者采访到的多名村支书不约而同地说道。
提升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的同时,攸县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打出一记重拳:实施区划调整,并乡、并村、并组。
经过反复调研、多次论证,充分考虑各村地缘关系、历史沿革、风俗习惯、群众意愿等因素,攸县进行了并村融合。村(社区)合并调整为304个,减少了42.5%,村均人口由1468人增加到2554人。
“并村之后,村干部人数增加了,一般都有5个人,村级组织决策力、战斗力大大增强。”网岭镇党委书记杨正武说。村级共青团、妇代会、工会、文明创建协会等群团组织和协会组织亦随之建立,组织体系逐步健全,社会管理得到延伸和加强。
随后推行的村级(村、居、社区)定期联合办公制度,更是将办公桌搬到了群众家门口。
2010年11月1日起,这项制度正式启动。攸县规定,各村每月20-25日在村部选择两天时间,以村“两委”成员为主,乡镇办点干部和县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开展联合办公,集中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联合办公会议不仅有乡村干部参加,相关组长、党员、群众代表参与,如果在这个层面不能解决问题的,还可以协调乡镇站所、县直部门单位甚至县级领导参加。”新联村党支部书记易福元说。
两天集中办公的背后,是扎实的大走访、大碰头、大联动。攸县规定,每月1-15日,集中时间开展走访摸排,每名干部每月走访不得少于10户。16-19日之间进行分析研判,确定提交联合办公解决的事项。20-25日,统筹安排政法、财政、农业、交通等各种力量,在联合办公当日,现场调度进行解决。
“推行村级联合办公,就是要将工作力量和行政资源有效聚合,避免老百姓办事吃‘闭门羹’,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融洽干群关系。”邝邹飞说,这一制度旨在突破“在场的人不能拍板,能拍板的人不在场”的瓶颈。
在攸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唐卫湘看来,“村级联合办公摒弃了过去突击式、运动式下基层的传统做法,促进了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一次联合办公让裴春娥的上访路走到了尽头。此前的14年,她每年至少要去北京上访10次。1995年她在大市场上做服装生意,与同行发生纠纷被判赔偿对方钱款。因对判决不满,1997年起她开始不断上访。多年上访让她的生活困难越积越多,诉求标准也不断提高。摸排走访中,她的情况被基层干部了解,联合办公制度发挥了作用,她所在的党组织协调县领导、政法委等多个部门,一项项合理地帮她解决诉求。裴春娥就此息访。
一项统计表明,基层的问题难题有80%完全可以在基层得到解决。攸县实践似乎验证了这一结论:2011年,全县2100余名县乡村干部参与联合办公,收集和解决群众各类生产、生活困难和问题9135件,现场办公议定解决6461件。
“去年我们没有‘上交’一起矛盾。”山门村村支书付全国说道。杨正武也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现在是村里的事多了,政府的事少了;干部下乡的多了,群众上访的少了。”
激励——预安销号 绩酬挂钩
引导广大干部创先争优
如果不能让政策落地,再好的制度也不过是徒有其表的花瓶,工作也只能是“有名无实”。如何推动工作一抓到底,打通政策执行和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攸县县委推行了预安销号与绩酬挂钩制度。在每个季度之初对全县主要工作进行统一安排,责任到人,明确标准,限期完成,季末根据工作完成情况逐一进行落实销号。
“预安”,即通过个人提出、站办股所初审、分管把关、集中审定的程序,将中心工作、本职任务、民生实事等分门别类纳入县乡村三级干部月度工作安排,作为党员干部的公开承诺,明确完成要求、责任领导和办结时限。
一个细节的变化可见证此项工作的细致程度。据联星街道党工委书记皮世平介绍,预安事项要写实写细,泛泛地写“做好维稳、计生工作”已经行不通,要具体到“做哪户的工作、为哪位群众解决什么问题”。
主要工作进行预安之后,关键在落实。
攸县通过述职考评来“销号”。采取村支部书记每月向镇领导述职、乡镇及部门“一把手”每季度向县级领导述职、县级领导每季度向县主要领导集中述职的办法,通过领导点评、干部互评、群众评议,对预安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议销号。
有人疑惑,这与以往安排工作有何不同?很快,大家发现,“县里动了真格”。
绩酬挂钩制度给攸县的干部戴上了“紧箍咒”。每季度,县乡机关干部、村干部拿出工资津补贴的40%,县级领导和乡镇党政负责人每人拿出2000元津补贴,与考核挂钩,根据每月工作完成情况按比例发放,按月或按季兑现。
工作难易程度有所不同,怎样避免干部拈轻怕重、怎样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
“不同的工作被赋予1.0-1.4不等的难度系数,以调动干部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积极性。”唐卫湘介绍。记者在考核办法中看到,一般性工作难度系数为1.0,征地拆迁等公认的“硬骨头”工作系数则是1.4,系数越高,相应的绩酬金越高。
在一份干部绩酬挂钩金兑现表上,记者看到,当月此项收入最多的一名干部拿到800多块,最少者只有200多块入账。“以前,反正是选上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现在不同了,每个月从工资中拿出400块做绩效,还要在镇里公示。”张向东感到,绩酬挂钩“威力不小”。
最终得实惠的是老百姓。尤其是一些久拖不决,而又是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注的“积案”得到了优先预安、优先解决。鸭塘铺乡洪家洲村美竹塘组鱼塘承包问题,10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去年3月份,乡党委、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该村工作预安后,仅用10多天便重新签订了承包协议
2011年,攸县预安工作事项11179项,实际为民解决事项10821项,其中化解矛盾纠纷2958起、信访案件534起,整体销号率达到96.8%。19名干部因绩效排名靠前被提拔到领导岗位,2名科级领导干部和4名基层支部书记分别受到降免职处分。
“实行考核结果与‘票子’、‘面子’、‘位子’直接挂钩,激励约束干部干事创业、创先争优。”唐卫湘认为,“办实事、抓落实是一种作风、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加强社会管理的能力体现。”
平台—— 城乡同治,结对共建
“党员干部脚上有多少泥,心里就有多少情”
今年以来,黄丰镇满江村的村民发现,经常在村里能够见到县里来的干部,“有时一个月见到好几次”。作为结对共建单位,公安局副局长、交警大队大队长谭智敏周六日会带着干部来到村里打扫卫生、植树。
这是攸县“城乡同治,结对共建”工作的一个片段。2012年,攸县县委以1号文件作出此项部署,全县35名县级领导、200余家县直单位、30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与304个村(社区)开展结对帮扶。这也是该县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的载体。
“结亲”的具体做法为:县级领导挂钩一个乡镇、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帮扶一个村(社区)、县直机关党员干部联系一名重点帮扶对象。结对共建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基层单位扎实抓好礼仪教化、洁净家园、济困维安、联合办公和五基规则五项工作。为了防止下基层结对子“一阵风”,攸县给这项工作定了一个期限:两年不变。到今年4月中旬,攸县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已达1万多人次,很多干部与困难户、种养大户、信访对象结对。
“干部下去了,跟老百姓熟悉了,老百姓对我们的工作也更配合了。”联星街道文化社区党总支书记汤水艳感到,现在开展工作比以前顺畅多了。
此举示范效应明显,更多的普通党员也开始在自己的“辐射范围”内发挥作用。
2012年,新市镇新联村的党员户全部挂了牌,主动亮出了身份。“今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我们要求每名党员都挂牌,在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等工作中带头,引导周围的群众。”村支书易福元介绍道。
党员谭香娇在做好自家卫生的同时,还会到附近外出务工的邻居家门口,帮他打扫门前卫生。她觉得:“党员挂牌对我们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要带头。”
“刚开始做卫生整治工作的时候,少数农户反对,嫌麻烦。规劝后还不改变的,我们就组织党员上门帮他们打扫卫生。”村支书付全国说。几次下来,这几户人家不好意思了,开始自己主动做卫生,并且渐渐成为习惯。
“党员干部脚上有多少泥,心里就有多少情。”党员干部作风的改变,带来了干群关系的改善。这一切,里旺村村支书张向东看在眼里。
可喜变化在攸县更多角落浮现。
村支书张向东发现,里旺村这个过去垃圾满天飞的乡村,如今公共区域已不需要专人打扫卫生,“老百姓不随地丢垃圾了!”
变化同样让另一位村支书付全国感慨。作为一个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纯农业村,山门村去年筹资60万元盖起了村部。除省委组织部协调了一部分资金外,更多的钱来自村里的群众。筹款那天的场景让他感动又震撼:少则一两百,多则数千上万元,全村人几乎全部自发前来捐款。
通过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攸县上下的凝聚力、各级各部门的执行力、县域科学发展的竞争力、攸县对外的影响力均明显增强。“一个县城就像家里的‘客厅’,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自己住着舒服,客人来了也会感到你品位高。”这在攸县逐渐深入人心。近两年,攸县一举揽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示范县200强、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等多项殊荣,县域综合实力连续五年跻身全省十强。
环境整洁,百业兴旺,干群和谐。巍巍罗霄山下,悠悠洣水河畔,一幅“福民强县”的画卷正在攸县展开!
村级联合办公将工作力量和行政资源有效聚合, 旨在突破“ 在场的人不能拍板, 能拍板的人不在场” 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