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吊井乡紧紧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年”开展活动,创新服务载体,探索创立了“三个三”社会管理模式,即开展“知村情、知民情、知民意”,“送政策、送温暖、送技术”和建立“走访机制、民情分析机制、反馈机制”的“三个三”服务活动,使干部作风得到了进一步改变,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探索出适合乡情的群众工作有效做法。截至目前,该乡连续3年被评为“全州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今年正在创建“省安全生产示范乡镇”。
开展“三知”活动,点亮干群关系的“友好灯”
吊井乡通过开展“知村情、知民情、知民意”活动,畅通信访渠道,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要求乡、村两级党员干部听哭声,掌握群众疾苦诉求;听吵声,掌握基层矛盾纠纷;听骂声,掌握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意见建议。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深入到每个农户家里,分类建立村情台账、民意台账、贫困户台账、两女节育户台账、科技示范户台账、信访维稳户台账、扶贫帮困户台账、留守儿童户台账、空巢老人户台账等9大台账。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5户群众,一般党员干部每人联系1户,并建立了干群互动联系卡,每月走访不少于3次。
具体采取“五诊”工作法开展调查研究。一是“预诊”排隐患。对群众工作潜在的矛盾隐患、苗头提前预防诊断,从源头化解,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做到及时发现,提前介入,及早解决。二是“门诊”解民忧。实行领导轮流接访制度,与群众零距离沟通,能当场解决的就当场答复,不能立即解决的说清理由原因,重大问题由领导包案限时解决。三是“出诊”明是非。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当场解决的要进村入户搞好调查研究,摸清来龙去脉,掌握真实情况,为解决问题提供翔实的依据。四是“会诊”解难题。对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组织联合小组,运用教育、协商、调解、疏导等方法,进行妥善解决。五是“复诊”查落实。要求对所有处理问题都进行跟踪督查,确保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半年来,先后在树木村走访了贫困户17户、科技示范户6户,空巢老人户9户、两女节育户6户,对走访的群众情况了如指掌。
推行“三送”服务,增强干群关系的“鱼水情”
实施“送政策、送温暖、送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三送”活动,真正做到“释民惑、聚民心、解民难”。党员干部的民情日记是随身“宝典”,走在哪里记在哪里。为了把工作做细做实,建立了“干部群众互动卡、群众诉求日常登记册、走访群众档案、干部下村派遣表、群众诉求处理派遣表”为内容的“一卡、一册、一档、两表”,实行卡上定人、定责,干部分门别类联系户主,上门开展“三送”服务工作。
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技术解民困。活动中,该乡把解决群众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相结合,采取上门走访、集中培训、夜间课堂、现场讲解等形式,进村入户宣讲政策,传授技术,印制发放了2000册《惠民政策宣传手册》,发放到2770户农户手中,举办政策宣讲、民情恳谈会22场次,对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答疑解惑。活动开展以来,全乡党员干部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5件,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
通过走访了解,树木村四组村民希望政府进行户间道硬化,希望政府给水泥、砂等材料,群众自己投劳投工。了解这一信息后,党委、政府及时研究,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筹集资金8万元,购买水泥、砂石,帮助群众解决了硬化户间道难题。
实践“三制”主题,牢固干群关系的“传输带”
自“三个三”活动开展以来,党员干部认真实践“走访机制、民情分析机制、反馈机制”3个主题,融洽干群鱼水关系,使干群关系的“传输带”更牢固。
在入户走访中,党员干部错开时段,对空闲在家者进行白天走访,对白天忙于生产者进行夜间走访;详细记录走访群众家庭状况、存在的困难及对乡村干部工作的要求和建议。民情台账记录了群众冷暖。一名村民曾经是老上访户,驻村干部把他作为联系户,上门给他宣传政策,帮他出致富点子,送技术指导。如今,他不仅不上访了,还成了乡里的政策宣传员。
党员干部揣着责任,带着感情,怀着热情深入基层,主动为群众理气解结,坚持心贴心与群众交流,积极排查调处矛盾,一批“钉子案”得到化解。活动开展以来,共解决信访案件59件,办理群众承诺事项19项,实现了“零上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