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强产业
湘潭致力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提升,根据长株潭比较优势分析、错位发展理念,按照“存量转型提升、增量创新发展”的思路,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加快实施“3+3+4”产业发展战略(即着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现代物流、全国红色旅游、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四大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进湘潭“两型”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两型”化发展。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全面清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湘潭坚决执行“五小”企业退出政策。近几年,全市共关闭“五小”企业150多家,企业自备小火电机组全部关停,确定30户重点能耗企业逐步停产或关闭。对某些重要节点,实施区域产业退出,重点推进了8平方公里竹埠港化工区的产业转型,目前正在抓紧实施“退二进三”。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湘潭坚持把“调高、调轻、调优”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5年来,湘潭投入工业技改资金达500多亿元,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技改项目。通过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全市95%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实施了信息化改造,湘潭成为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一系列的财税等优惠政策,湘潭大大加快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到2011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9家,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达97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达到45.5%。
——加快“四大”基地建设。根据顶层设计的规划,湘潭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加快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生猪生态养殖、出口外调等继续稳居全国前列。以现代商贸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加速发展。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60亿元,增长13.3%。湘潭成为全国现代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城市、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全国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加快内引外联步伐。借助园区与政策优势,湘潭先后引进了韩国三星、美国通用等世界500强企业10家,引进中国建材、中国五矿等大型央企8家,引进吉利汽车、江苏雨润等民营百强企业6家。先后建成了一批好项目,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与后劲。
节能环保创优势
“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是节能减排,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
——推进结构减排。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湘潭按照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模式,大力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实现节能减排。湘钢中水回收利用工程等循环经济项目先后投入运行。2008年,湘潭被国家水利部批准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当时的50%,至2010年提高到70%,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水耗降到190M3。
——推进技术减排。湘潭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即“1126工程”:重点攻克10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广10项实用技术,开发20个科技新产品,实施6项重大集成应用示范工程),已突破技术难题近30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183项,10项节能减排实用技术全部成功应用到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水平;20个节能减排科技新产品全部实现产业化,2010年实现产值115亿元、利税6亿元。竹埠港工业区和湘乡老工业区建成节能减排示范工程,韶山市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推进管理减排。着力打造立体环保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建成第一家集环境监测、应急、科研等于一体的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全省第一个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占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80%以上的41家国控重点企业纳入了在线监控范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环保“数字化”管理,率先完成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湘潭成为全国污染减排与协同效应示范城市。2011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比2007年下降33.9%。
园区示范筑平台
以率先形成示范效应为目标,湘潭坚持优势优先发展的原则,重点选择了高新区、九华、昭山、天易等区域,探索不同主题的发展模式。
——打造规划引领示范区。通过市域规划的编制,明确了各示范区、高新区不同的科学定位。高新区定位为“新能源之都、新技术之源”;九华定位为“产业新区、滨江新城”;昭山定位为“生态绿谷、创意之都”;天易定位为“创新服务基地、生态工业新区”。这些定位不仅符合当地发展需要,还充分体现了“两型”特色。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各示范区又分别制定了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两型”产业发展规划,“四位一体”,实现了四大规划之间的无缝对接,基本形成了复合型、统筹型、立体型的规划体系。
——打造改革创新“先行区”。湘潭通过实施“1+5”改革方案体系,赋予各示范区相应的市级行政管理权限和高度灵活的用人自主权,采用“三不”(不定基数、不实行体制上解、不实行增收分成)的财税体制和设立金库等方式,给予财税扶持。推行扁平化改革试点,按照“综合性机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示范区推行大部门制的管理体制,对人员编制实施动态管理,定编定岗不定人,实行委任制、聘任制、劳动合同制等多元化用人制度。示范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初步形成大部制管理、社会事务托管等模式,推进了示范区的改革突破,初步形成示范。
——打造产业发展示范区。高新区和三个示范区根据各自不同的产业定位,高标准引进相关项目,通过“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着力壮大产业龙头,培育发展配套企业,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型”产业集群。目前,各示范区已成为湘潭的发展的“经济特区”、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新型城市化的展示区。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其先进矿山运输及安全装备产业集群被列入国家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九华工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湘潭成为全省第二个拥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市州。
基础建设添后劲
湘潭围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共进的城乡统筹发展大格局,通过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和长株潭一体化,城市承载功能不断增强,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优化城镇发展体系。坚持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方向,按照“北拓东连、西进南延、点轴支撑、网络完善”的城镇发展策略,加快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市域中心城市区、次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四级布局、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格局。
——主动对接长株“融城”发展。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和长株潭城市群的融合发展,湘潭从规划入手,着力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向长株实现无逢对接力度,积极推进信息、金融等一体化建设。长株潭三市通讯实现升位并网。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发展格局。其中,以快速公路为主、高铁快轨、水路为辅的综合快速交通网络,市际市域两个“1小时经济圈”正逐步成形,完成了通讯网络一体化,启动了“三网融合”试点。
——大力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城镇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5个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入运行。在全国率先示范推广零排放生物发酵床生态养猪新技术,从源头上解决了生猪排泄物污染问题。突出加强了对长株潭“绿心”的保护、湘江治理与农村治污工作,大力实施了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城市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已达577公顷,城市绿地覆盖率接近50%。
——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提升城市品位,对城市主次干道全面实施路面硬化,对绝大部分小街小巷进行提质改造,大力实施湘江风光带、公园改造、景观道路建设等提质工程,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在加强城市建设的同时,湘潭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突破200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95%以上,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全面推进,解决了农村3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湘潭基本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实现了全市乡镇卫生院的升级改造,基本形成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