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实施“两个率先”战略 收获城乡“六个缩小”

文章来源:  时间: 2012-10-15 09:32
  2011年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支持湘潭率先实施城乡统筹发展、韶山率先富裕的决定。经过一年多的奋斗,湘潭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呢?请看——

  2011年7月,是一个令湘潭人再燃激情的日子。这一天,中共湖南省委下发了支持湘潭率先实施城乡统筹发展、韶山率先富裕的决定。从那时起,湘潭市委市政府以“两个率先”为统领,以崭新的思维和方法来建设“幸福湘潭”。以城乡“六个缩小”为标志,湘潭的建设与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以壮大县域经济为重点,实施经济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湘潭是我国中部地区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经济基础较为厚实。然而,工业优质资源比较集中于城区,导致城区强而县域弱的局面始终难以改变。

  切实解决好这个“顽症”,实现城乡互促互荣的发展新格局,湘潭市的决策者们选择了壮大县域经济、实施全市性产业转型升级的“双轮驱动”战略。

  壮大县域经济,他们实施了一揽子的帮扶措施。随着《关于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付诸实施,226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了县(市);县级经开区享受湘潭高新区、湘潭经开区这两大国家级经开区的优惠政策;县域企业享受与市级企业同等的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这些扶持政策贯彻落实的必然结果是: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力增强。而这种增强,又直接表现为县域经济的急起直追,其与城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2011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湘潭市的所有3个县(市)都有十分精彩的表现:湘潭县和湘乡市分别排在第5位和第11位。韶山市则连续几年跻身于全省发展快县之列。今年上半年,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3县(市)GDP增幅分别高于全市1.3、1.5和2.4个百分点。他们的财政收入增幅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3.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全市性的产业转型升级战也轰轰烈烈地展开。一边继续进行淘汰落后产能、技改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产业,使市域经济得以扩张提质;一边着力于培育全市上下游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提高城乡产业关联度和融合度,增强城市主导产业对县域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使全市经济和城乡经济在互促互荣的格局下得到大步推进。湘潭市去年成功实现了“千百工程”(GDP千亿元,财政收入百亿元)的奋斗目标。

  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为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双管齐下”战略,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明显缩小

  经济社会发展是以完善与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依托的。以往湘潭县域经济发展较慢于城区,除了经济发展要素次之,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当是主要原因。

  湘潭市的决策者们心里亮堂,以夯实农村基础,推进城市扩容提质的“双管齐下”之策,掀起了基础设施建设新高潮。

  在城区,突出抓好二环线、五大桥、湘江风光带、九华大道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小街小巷改造。长株潭3市融城战略得到了大步推进、城市框架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城市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城市品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农村,以空前的投入力度,铸就了空前的建设成就。仅在去年一年里,市本级投入40多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加上县域投入上100亿元,农村的路、水、电、信息工程建设跃居到了新的层面:贯通城区,连贯3县域的湘湘、韶荣、灰虞、韶湘、S209湘潭段等5条干线公路基本建成通车。在全省率先实现公路“村村通”的同时,县域经济园区的道路建设基本上实现了成网成环。在水利建设上,探索和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群众参与”的建设机制,全年共投入了4亿多元。从而使农村饮用水获得了根本性的保障。

  电力建设的重点摆到了农网的升级改造上,以全市消灭农网未改村为依据,广阔的农村已满足了电力供给的需求。以全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80%左右为依据,湘潭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已结硕果。也以县域各村融入中心城区一小时发展圈,农村用水用电有保障,广播电视网、电力供需网、信息工程网三网融通为依据。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明显缩小了!

  以帮助农民增收为重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与拓宽就业渠道“两手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性目的,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增加收入,让他们与城市居民一同分享改革发展与‘幸福湘潭’建设的成果。”市委书记陈三新一语中的。

  围绕实现这一目的,湘潭市在努力提高县域经济质量的同时,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市里组织开展了“千名技能培训工程”和“百万培训工程”建设。加上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开展的“订单培训”和“普技培训”,有数万名农村劳动力获得了一门以上的专业技术。手捧专业证书的农民成了蓝领族中的生力军。

  湘潭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村有组织的转移就业示范区建设,形成了城乡就业政策、服务、培训、援助“四统一”机制。通过“输出去”、“留下来”等渠道,去年里,全市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73.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3.4亿元。还在“创业就业”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下,使5万多人登上了创业就业的舞台。就业空间拓展、增收渠道拓宽,带给广大农民兄弟的是腰囊日渐丰满的喜悦。去年湘潭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00元,获得了同比增长20%的高额增幅。并且,这个增幅高出了同期城市居民增幅6.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2.37倍降至2.19倍,居全省第二位。这组数据说明:湘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得到了明显缩短。

  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为重点,打造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体系,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

  9月1日,韶山市实施15年义务教育正式揭开大幕。这一消息经新闻媒体报道,立即在三湘四水引发热论。

  作为公共服务重要内容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重视。去年,湘潭市政府作出决定: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孩子全部免交学杂费;部分困难家庭的农家子弟还可免费获得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补贴。从此,湘潭的广大农民子弟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义务教育的阳光雨露。同时,在今年建设的73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中,66所定点布局在农村,将中小学教师国培、省培、市培计划的80%分配给农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农家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实现病有所医,一直是广大农民的梦想。也是从去年开始,湘潭市加快推进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3826万元,重点支持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探索实施了医卫人才“县管乡用”政策,引进专科毕业生和执业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有效缓解了农村医疗机构“人才荒”问题。广大患者基本实现小病诊治不出乡、大病诊治不出县。加大了医疗体制改革力度,同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政府主导、个人自愿参加、单位和社会资助的涵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新农合”参合农民达到193.3万人,参合率达到97.53%。对农村五保户住院治疗全免费。并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和深化了包括大病救助在内的应急救助机制。从此农民治病不言难……凡此种种说明:湘潭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了。

  此外,市域全覆盖、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完成;实施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同管同治城乡环境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湘潭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和人居环境差别明显缩小。

  湘潭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才短短1年多时间,就获得了“六个明显缩小”的喜人效果。“六个明显缩小”的形成,意味着县域六个方面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城乡互促互荣的格局逐渐形成。这给湘潭市域经济社会发展配上了一个强力引擎,推动着湘潭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