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在5年的“两型社会”建设实践中,狠抓规划引领,形成了“两型”建设的规划框架体系;大力开展机制建设,建立起高效的“两型”推进机制。在此基础上,突出项目建设,大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各项改革,并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成功激发了“两型”建设的发展活力和内在动力,取得了丰硕成果。
规划框架成体系
为确保“两型社会”建设规划的前瞻性、权威性、操控性、可行性,湘潭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聚高端之识,坚持把改革方案与建设规划同步编制,在全省率先配套完成了“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顶层设计。
重点编制完成了市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2+12”规划体系和总体改革方案等“1+12”改革方案体系,完成了《湘潭火车站核心区规划》等10多个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修编。2011年,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湘潭率先统筹城乡发展实现韶山率先富裕的意见》,组织编制了湘潭市“两个率先”规划。积极探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融资规划“四规合一”的有效途径,形成了以“两型”理念为引领的全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规划体系,形成了“规划三级空间、实施六大工程、推进八项改革”的总体思路,明确了湘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行动路线图,凸显了湘潭在不同层面的战略地位,为进一步拓展改革发展的试验空间,催生重大项目,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推进机制出效率
湘潭坚持将“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作为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工程来抓,建立了高层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
——健全工作架构。根据“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总体要求,湘潭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顾问、市长为组长的“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专门负责统筹协调全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搭建了试验区投融资平台,确立了市场化的改革建设推进机制。
——建立联动机制。各县(市)区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初步建立了司市合作、厅市合作、市综合部门与各专业部门及县区合作的协调联动推进机制。
——完善考评机制。按照省人大“一条例一决定”的要求,湘潭建立了目标任务分解和绩效考核、重点工作联合督查机制。
——创新示范引导的评价及标准体系。湘潭积极推进“两型社会”的指标化、标准化建设,先后发布了“两型”企业、“两型”园区等系列标准体系,增强了改革建设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构建全民参与的长效机制。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全民共建”的长效机制,全民“两型”意识大大增强,营造了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特别是“两型”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推进工作模式,引起了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自2008年以来,湘潭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了“两型社会”建设的宣传教育,以资源、环保内容为着力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图文并茂地编写了全国第一套系统的“两型社会”小学生教育读本,将“两型社会”教育纳入到学校课程建设,将“小课堂”(课堂教育)与“大课堂”(实践体验)相结合,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取得了明显成效。
——狠抓示范创建带动机制。湘潭系统组织开展“两型”示范创建活动,重点打造了一批省、市“两型”示范项目和单位,较好地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
科学发展显成效
5年来,湘潭坚持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实践途径,坚定不移地走内涵提升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加快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跃上“千亿”、“百亿”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526.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24.14亿元,年均增长14.5%;地方财政总收入从2007年的38.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1亿元,年均增长26.5%。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15.8:46.7:37.5调整到2011年的9.1:59.5:31.4;工业化率从2007年的41.1%提高到2011年的54%;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42.4%提高到2011年的50.0%。
——城乡建设取得新成效。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先后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农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城镇化水平由2007年的46.55%提高到2011年的52.08%。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万元GDP综合能耗由2007年的1.969吨标煤下降至2011年的1.3006吨标煤。二氧化硫、镉、砷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71平方米,比2007年增加0.75平方米。
——民生改善结出新硕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7年的12482元、5227元增加到2011年的20614元、9502元。5年来,全市年均新增城镇就业5.2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2.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7年的4.3%下降到目前的4.0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