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加速老司城“申遗”助推民族文化大发展

文章来源:  时间: 2012-10-18 08:49
10月17日,记者在素有“土家族露天博物馆”之称的永顺县老司城遗址采访时,得知这个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遗存,目前已顺利通过国内世遗专家现场考察评估,近期可进入国内申遗预备名单。申遗工作的加速开展,有力地助推了该县土家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大发展。

  老司城遗址是古溪州彭氏土司的治所,是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彭氏世袭溪州刺史(元朝改为土司)始于公元910年,止于公元1727年清“改土归流”,世袭27代,共35位土司,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元、明、清九个封建王朝,历时818年。鼎盛时期辖二十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地。遗址总面积25平方公里,核心城区面积25万平方米,历史遗迹丰富。依山傍水分布宫殿区、衙署区、墓葬区等八大功能区,祖师殿、土王祠等古建筑保存完好。老司城遗址被专家评为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遗址,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了中国土司制度考古学的空白。1961年彭氏土司时期重要文物溪州铜柱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司城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1年被中国社科院评选为2010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同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惊世大发现。

  该县围绕省政府确定的“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现湖南零的突破”的目标,按照“原生态、原遗址、原文化、原居民”原则,全力推进老司城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邀请省考古所对老司城遗址进行了第3次保护性发掘,发掘出土文物12000余件,收集零星文物70多件。邀请了中国文研院等单位,高起点、高水平编制规划,策划包装了38个项目,推动遗址保护展示、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项目建设。目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完成投资1946.4万元,《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本》通过省级评审并上报国家文物局,各项申遗工作正快速有序推进。

  在加速老司城“申遗”过程中,该县学习、积累了一流的方式和经验,明显提升了民族文化历史保护水平。全县共有库存文物2万余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繁多,有16大类1016项。其中毛古斯舞、土家织锦技艺、梯玛歌、酉水船工号子等10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社巴日、竹编技艺、塔卧石雕等10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加强土家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该县统筹领导和协调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划分出毛古斯舞、打溜子、哭嫁歌、土家族语言等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带,确定了一批民俗文化村,并以政府名义进行挂牌保护。建立和完善传承人政府津贴制度,每年确定申报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3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3人,先后有31人被确立为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61人被确立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县非遗中心组织专人进行土家文化资料整理、归类、查漏补缺,先后整理了16类400多种1000多万字的原始文字、音像资料,出版《舍巴日》、《土家歌谣》、《梯玛神歌》、《民间对联注释》、《老司城》。加强非遗传习所保护基地建设,先后修建了双凤村等10余所传习所。在修建乡镇文化站的同时,将非遗活动场所列入项目设计,现已建成非遗活动中心10余家。

  每年6月,该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组织土家族摆手舞队、溜子队、毛古斯舞表演队等多支文艺队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踩街表演及高腔、阳戏、汉戏、灯戏、傩戏等传统戏剧调演活动。2008年《土家毛古斯———欢庆》代表湖南省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文艺表演,被誉为 “中国最古老的舞蹈”,还代表湖南省参加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组织土家族打溜子参加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交流活动,推动了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该县先后被授予“全省文化先进县”、“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县” 等称号,2011年被评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强县”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