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对四位领导干部先进典型的追忆与重访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时间: 2012-10-30 08:21

       

 

从左至右依次为:
  沈 浩 1964.5—2009.11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
  杨善洲 1927.1—2010.10
  云南原保山地委书记
  祁爱群 1963.1—2003.12
  西藏班戈县委原常委、组织部长
  王 瑛 1961.11—2008.11
  四川南江县委原常委、纪委书记

 印象沈浩

  为民深情

  令人动容

  本报记者  钱  伟

  初次采访沈浩,是在2008年的秋天。这是一个黝黑精干的汉子,眼眸深邃,穿着朴素简单,说话不多却字字有力。引进资金项目、建设养殖示范区、发展旅游业,记者到现在仍清晰地记得,整个采访过程几乎没有什么寒暄,沈浩说的最多的,就是他已经在做和即将要做的工作。

  第一次采访之后,沈浩给我留下一个印象:这是一个干事的人!这,和小岗人的认识一致。

  在村里走了一天,谈到沈浩,几乎问到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说不完的话。冬天就穿5块钱的老棉鞋、床底下的鞋子都是泥、村里有事就睡不着觉、挨家挨户了解困难……这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份为民谋利的深情,尤让记者动容。

  此后,沈浩任期届满,小岗村民两次按下红手印把他留下。“想想都觉得对不起沈书记,我们是真心舍不得他走,小岗的发展离不开他呀。”“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说。

  没有想到,2009年冬天再一次来到小岗村,竟是与沈浩书记永别。他太累了,11月6日凌晨,倒在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就在一夜之间,67位小岗村农民再次按下红手印的“请愿书”,他们要把自己深爱的沈浩书记永远留在小岗村——请回沈浩同志骨灰。上百户人家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聚集在沈浩墓地,为他们的书记送行。苍松翠柏围绕中,沈浩将永远和他挂念的村民在一起。

  沈浩去世后,2010年2月,作为安徽省第四批选派干部,丁俊从省财政厅来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拿起沈浩同志的“接力棒”继续前行。

  如今的小岗村,道路拓宽了,建成了自来水厂、敬老院、卫生服务中心,扩建了小岗小学,启用了村垃圾焚烧场。在丁俊的带领下,小岗村的发展又迈上了新台阶,2011年全村实现固定资产投入5.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8400元。

  如今,沈浩去世已近3年,但在江淮大地上,向沈浩学习的脚步没有停止。

  

  问答杨善洲

  精神自由

  才是幸福

  本报记者  徐元锋

  2010年8月中旬,我和同事赴保山市采访杨善洲老书记。采访中我两次和杨善洲当面交流。走过了83载风雨,老书记认清了名与利,分清了苦与乐,看清了炎与凉。套用一句追问:“杨善洲幸福吗?”我的感受是:他很幸福!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老书记心有所属、意有所终,作为真正有信仰追求的人是幸福的。老书记的品德归结到一点,就是“利他”:思想和行动,处处都是为了别人好,为了群众好。有人批评他说:光顾着抓农业。但他是饿过肚子的人,深深懂得吃饱肚子对老百姓的重要。大亮山的群众因为山秃断水,一挑水进了“人情簿”。不管再苦再难,他咬定了退休上山去种树。云南连续3年大旱,大亮山却绿得流得出水来。他的心连着群众的疾苦,办的事群众也最得实惠。

  有些人看重的,老书记偏偏看得轻;别人以为苦,他却觉得乐;精神的自由是幸福的。为了给大亮山攒树种,他到集市上去捡别人吃剩扔掉的果壳,有人吃惊他曾经是地委书记,他却置之一笑:绿化还能省钱,有什么丢人的?大亮山艰苦,年轻人都熬不住,何况对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杨善洲却说:“白天造林,晚上烤火,不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吗?”家里说,老书记喜欢在山上呆着。等记者登上大亮山,果然浓荫蔽日,清风习习,顿感神清气爽。等他把这10多年心血交出去,有人给他算账:林子值多少钱。他却说:我说过要给群众办件实事,共产党员不能糊弄群众!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再多的心血也放得下,来去自在,不亦快哉!

  去年8月,记者一行来到施甸县大柳水村杨善洲的老家,这里青山环抱,山明水净,大女儿一家和杨善洲的老伴住在这里。记者在这里,感受不到一丝“官宦人家”的气息。老伴说:“他(杨善洲)当官又不是给家里人当。”大女儿说起在乡里工作的儿子:“靠自己,有多大本事当多大官。”当时就感觉,老书记作风正家风也正,家里人恶习不沾,满院清洁,家有余庆,不也很幸福吗?

  

  接力祁爱群

  精神种子

  生根开花

  本报记者  韩俊杰

  从拉萨出发,向北;穿过白雪覆盖的念青唐古拉山,向北;转过纳木错湖,向北;苍苍莽莽的羌塘草原一望无际——海拔4780米,漫长的道路,遥远的班戈。

  重访祁爱群,依然要这样跋涉。

  2003年12月,祁爱群劳累过度,倒在了班戈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的工作岗位上。至今将近9年了,但怀念无尽,在班戈人民的记忆里,她的青春、美丽依旧。

  惠雪丽现任班戈县保吉乡党委书记,2010年到保吉乡任职前一直在班戈县委组织部工作。至今,她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祁爱群时的场景。“2003年,我们那一批大学生分到了班戈县,当时我们是坐着东风大卡车从那曲镇出发的。”老家在陕西的惠雪丽说,早上出发一直到晚上才到达班戈县。刚到那里,就看到一个办事员模样的大姐从招待所里出来,一边问她们晕不晕车,一边帮她们拿行李。“刚开始,我们都以为是招待所的工作人员,直到第二天报到时才知道她是县里的组织部长。”

  惠雪丽仍然时时想起老部长祁爱群,而祁爱群的教导,也让她在工作中受益匪浅。“以前在抄工资表时,总觉得只要不出错就行了。但祁部长却对此严格要求,说我们出0.1%的错误,对于牵涉到的职工就是100%。”惠雪丽说,祁爱群对牵涉到职工利益的事,从来不会有半点疏漏。而生活中,祁爱群就像一个大姐姐一样,给她买菜也教她做饭。

  精神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开花。  

  现在县里专门为祁爱群修建了纪念馆,里面陈列着她生前看过的书籍和用过的生活物品。每逢“五四”、“七一”、国庆等重大纪念日时,都会组织干部职工和中小学生参观学习。

  “去年,班戈县全县GDP达到3.69亿元,是2002年的2.9倍。”班戈县委副书记詹超云说,3.8万名农牧民群众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还在北拉镇启动了小康示范新村试点工作,一幅幸福画卷正呈现在祁爱群深爱的藏北草原。

  

  记忆王瑛

  生如红叶

  热烈燃烧

  本报记者  李章军

  就是眼下这个时节,四川南江县光雾山层林尽染,万亩红叶迷醉了千年米仓道。差不多4年前的此时,王瑛走完了她46年的人生。

  尽管第二天就是她47岁的生日。

  3个月后,次年的2月,天很冷。我翻山越岭,来到革命老区南江县,寻找仍然活在人们记忆里的王瑛。

  红叶这个炽烈的意象,贯穿于王瑛的报道。

  越是深入采访,越是由衷佩服,一个身高只有1米54、瘦瘦小小的女性,却让你感觉意志坚定、形象高大。确如我们的报道所说,她有红叶的风骨,不惧霜打,在党和人民利益的防线上傲然挺立;她有红叶的眼界,天高地阔,以超前的工作为党凝聚起万千力量;她有红叶的深情,俯首大地,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是她不舍的牵挂;她有红叶的操守,一尘不染,认定自己只是一个人民权力的保管员;她有红叶的不朽,虽死犹生,以生命最后的燃烧诠释了一个红色的灵魂能走多远。

  不是我们空想出红叶的美好再套用在王瑛身上,恰恰相反,我们是从王瑛身上感受到这些高贵品质,再回看红叶,发现二者的相亲相近。

  依然能够记得,站在生命的轨道,已经听得见死亡脚步声的王瑛,几乎在与死亡赛跑:抗击特大旱灾有她,抗震救灾的现场有她,冰天雪地的查灾一线有她。

  依然能够记得,最后的王瑛,依然给人们传递着阳光的暖色。她随身的包里除了笔记本和笔,总是带着3样东西:止痛药、口香糖、化妆盒。工作中每当疼痛难忍,她就悄悄服上几粒止痛药;每当要剧烈咳嗽,她就反复咀嚼口香糖以压住呼吸;每当脸色蜡黄,她就躲在角落迅速涂一点胭脂,抹一点口红。她对朋友说,别把担忧和伤感带给别人。

  直到今天,南江的消息我仍然格外关注。我相信,采访时那些当事人的哀恸已然消散,但王瑛留给他们的美好必然永藏心田,就如我一样,为认识一个高尚的灵魂而受益终生。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