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专访十八大代表陈三新:“幸福湘潭”进行时
文章来源: 时间:
2012-11-13 08:49
早几年,湘潭的江边还是烟囱与棚户区,而现在湘潭人最喜欢的是到湘江风光带上散步。这是湘潭市委书记陈三新自己对湘潭变化的直观感受。
从灰蒙蒙的老工业基地,到全国排得上号的宜居城市;从高能耗、“冒黑烟”的老工厂,到产值更高、烟囱更少的新兴产业群。湘潭的发展不仅是GDP的数字,更体现在为湘潭人带来的实在幸福感。
11月11日下午,党的十八大代表、湘潭市委书记陈三新作客红网设在北京的《大势·新期待》嘉宾访谈室,围绕十八大报告精神,与网友分享“幸福湘潭”的那些事儿。
“幸福湘潭”进行时
从建成全面小康到推进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全面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期待。在陈三新看来,落实到湘潭,就是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努力建设“幸福湘潭”。
作为国家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重要一极,践行“两型”发展,湘潭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在陈三新看来,建设“幸福湘潭”,既要有深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保的显著提升,具体由“富裕湘潭”、“宜居湘潭”、“文化湘潭”、“法治湘潭”共同组成。
陈三新称,“幸福湘潭”首先是富裕湘潭,让湘潭人的钱袋子饱满起来,可称为“金湘潭”,也就是到2016年,湘潭地区生产总值倍增,将达到2000亿元;财政收入倍增,将达到2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倍增,将达到1800亿元;居民收入倍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和2万元。
第二是宜居湘潭,也称为“绿色湘潭”。通过推进绿色发展,到2016年,湘潭城市化率达到65%,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9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文明、节约、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第三,幸福湘潭还包括建设文化湘潭,推动以红色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为主题,即“红色湘潭”和历史文化、时代文化交相辉映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置县一千五百余年来,湘潭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陈三新称,湘潭的城市建设,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譬如湘江风光带将穿城而过,穿过不同的区域各有主题,红色革命、绿色生态、历史人文、白石艺术、昭山古寺各有特色;而韶山将主推红色旅游文化、绿色风光,湘潭县、湘乡则主打历史文化名人牌。
还有就是建设法治湘潭,努力实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人人守法,营造社会更加开放民主、制度更加科学健全、行政更加公开透明、行为更加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这也可以称为“阳光湘潭”。
“金”、“绿”、“红”、“阳光”交织,陈三新说,这样才能让每个湘潭人的幸福真正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
以转型促两型为老湘潭改头换面
在九华经开区,这片少见烟囱的绿荫其实是湘潭最大的新兴工业聚集区。这里出产的汽车里的大配件和电子元件很多都是当地产,而汽车厂屋顶的太阳能电站也是九华出品。这样的工业体系,可以说是湘潭在转方式促转型的缩影。
湘潭曾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传统的重工业结构面对新市场,难免后继乏力。为此,湘潭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一方面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低碳、环保、可持续成为湘潭的产业转型的指导方向。
而传统农业也在积极转型,朝着集约化和生态化迈进。以养猪业为例,湘潭曾经只是养猪卖钱,零散养殖形不成规模,粗放型的大养殖场又大量污染水体。利润常“大头在外”,污水却留在了农村。现在朝着生态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陈三新说,未来湘潭的养殖将以集约化大养殖场为主,通过生态处理杜绝环境污染,养猪产业链也将向深加工和物流商业伸展。
转方式、促发展让湘潭的经济取得了质的变化,相当于给老湘潭“改头换面”了。举例来说,曾是湘潭工业支柱的湘钢,现在湘潭工业的比重已降至13%以下。陈三新称,这不是湘钢发展慢了,而是湘潭的产业结构更优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