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组工队伍能力建设 适应党的建设新的需要——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体会

文章来源:  时间: 2012-12-31 08:52

 

石峰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邹展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全党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组织部门作为党委主抓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部门,新形势、新要求赋予了组织部门新的任务。打铁还需自身硬,如何提高组工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适应党的建设新的需要,是摆在各级组织部门面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我认为,加强组工干部能力建设,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团队,关键要突出三个方面:

一、 突出学习“蓄”能,在加强修养中提高核心竞争力

加强学习是化解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径。组织部门作为管干部的部门,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更要以身作则,带头讲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打造“学习型”组工队伍。

一要掌握学习方法。科学的方法是实现学习目的的重要途径。要继承和运用行之有效的传统学习方法,引导组工干部融入书本中去,从书本中获得真知灼见。要精读经典名著,如《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国富论》等;广读增智益脑之书,如《中国未来30年》、《领导不可不知的管理学常识》等;勤读修身养性之书,如《情绪调节手册》、《礼仪的力量》等。要把握知识信息化的大趋势,充分借助电脑、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学习,利用其直观快捷、知识量大、共享度高、互动性强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将所学知识与组织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的过程变为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创工作局面的过程。

二要拓展学习内容。当今社会需要“多面手”式的人才,要求组工干部学习内容既要精,又要广。组织部门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课题和难点问题、党员干部关注的热点问题、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如征地拆迁、项目建设、民生实事等,不断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针对性地引导组工干部广泛涉猎政治理论、方针政策、业务技能、科学文化等相关知识,着力解决眼界不宽、思维不活、本领不强等突出问题,争做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复合型”人才和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要丰富学习载体。学习需要一定的载体。要利用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在线学习平台、组工课堂等载体,引导组工干部随时学、轮流学,全面提高组工干部的能力。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选派优秀组工干部赴发达国家和新加坡等先进地区学习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知识讲座,让政策方针、先进做法、成功经验等得到及时传递和普及。利用学分制管理、简报摘要、读书笔记、互相讨论等形式,引导组工干部深入思考,将学习成果及时转化为组工干部的工作能力,指导工作实际,将“他山之石”充分运用到自身工作和建设中来。

四要健全学习制度。严格的学习制度,是组工干部克服繁重的业务工作、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要在“学考用”结合上作文章,建立述学评学、考学督学、奖学助学等制度,倡导干部脱稿述职、脱稿汇报,利用领导点评、干部互评、临场考试、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加强对组工干部学习的督促,以考促学,以学提能,以用验能。通过落实制度,催生组工干部的压力和动力,引导组工干部形成积极向上、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突出实践“炼”能,在服务大局中提升工作战斗力

    组织工作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组织部门应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服务好党员、干部群众和人才,不断提升工作战斗力,锻造“服务型”组工队伍。

一要主动贴近经济一线。要服务经济发展,必须深入经济一线。组工干部应主动走向社会,深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入产业发展主阵地,主动走访当地企业,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调研、参加或列席相关调度会、碰头会等方式,掌握重点项目推进情况,主动协调各相关部门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协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当好园区开发的推进员、项目建设的督办员、民生实事的观察员、征地拆迁的宣传员,努力为经济发展献计出力。

二要主动走近干部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组织部门要深入开展“组工干部下基层”等活动,增进组工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联系。组工干部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去,主动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入农家,及时了解群众的新期待,听取群众的新要求,切实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利益诉求作为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要采取“一线考察”、“贴身考察”、“立体考察”、“全面考察”的方式,多方位、全方面地考察干部。对干部进行跟踪培养,及时了解干部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对干部进行零距离的关心和服务。对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及时负责地向党委推荐;对作风不实、反映不好的干部,适时提出诫勉提醒或调整岗位等建议。

    三要主动靠近专业人才。组织部门是人才之家,组工干部为专业人才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组工干部要深入基层,详细了解专业人才的数量、专长、结构等,对专业造诣较深、有发展前途的专业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要尊重人才,信任人才、理解人才,善于为人才提供点对点、面对面的个性化服务,主动为他们出点子、谋项目、讲政策、创环境、找舞台,在发挥人才带动效应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组工干部队伍的价值。

三、突出考评“激”能,在创新机制中形成内在驱动力

改革创新考评机制是倒逼组工干部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客观公正、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措施来激发组工干部的创新热情,建设“创新型”组工队伍。

一要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杠杆的考核机制。将组织工作项目化,采取百分制量化考核方式,逐项分解责任,设定项目分值,明确完成时间,对组工干部职责履行、作风建设、制度执行等方面情况进行系统、综合考核,让组工干部人人身上有压力,个个肩上有任务,强化组工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客观评价组工干部的能力素质。

二要改进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的考核方式。组织工作既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要用发展和系统的观点来客观评价组工干部所取得的成绩。应建立“一年一个目标规划、一月一套目标任务、一季一次考核成绩”的过程考核体系,将组工干部的工作目标任务、工作状况与努力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将干部在一时一事的表现和一贯作风、成绩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不断强化过程考核,实现组织工作任务的及时推进和整体目标的按时完成。

三要树立以考核结果为主要依据的选人用人导向。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真正做到“三挂钩”。一是与“票子”挂钩。根据考核结果,拉开奖金发放等次,打破大锅饭,让表现优秀的干部有甜头,让表现平平的干部有动力,让工作落后的干部有压力。二是与“帽子”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组工干部能力业绩的重要参考依据,将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群众公认的实干型组工干部安排到重要岗位上,让其拥有更大更宽的舞台,对表现差的组工干部及时调整。三是与“面子”挂钩。考核结果通过公示、通报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让平时工作扎实、表现好的干部有面子、有地位,让工作不扎实的干部感觉不自在,营造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的良好氛围,推动工作的开展。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