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行动”乡镇专场招聘会,把就业信息送到农民家门口。 (记者 刘建强 摄)
风光秀丽的湘江风光带,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宽敞笔直的马路,载歌载舞的休闲生活……荟萃成今日莲城温暖人心的图景。
2012年,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58.8%,五年提高7.2个百分点。实施了十大民生工程、千万帮扶工程、就业援助工程、居民增收计划和低保提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和18%,达到23700元和11200元,绝对值分别居全省第三和第二位。
一项项工程、一件件成果,记录着我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的显著成绩。新年到来之际,一个个幸福的民生场景,成为席卷市民的温暖力量。
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
【场景】
“我是一位从企业退休下来的老工伤,今年70岁了。我真切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对我们‘老工伤’的关怀,我今年反映的几件事都很快得到了解决,我们很满意。”2012年12月19日,治疗腿伤刚出院不久的马建业老人,在冬天的暖阳下,悠闲地在东方红广场散步。
马老于1993年工伤造成左膝盖膑骨骨折,在中医院治疗50天后出院。以后,每到阴雨寒冷天气,马老的老伤不时犯病。按照我市工伤保险的有关规定,像马老这样的老工伤都持有一本“湘潭市老工伤诊疗手册”,可以免费到河东的协议医疗机构看病,每月能看一次病,每次诊疗费不超过180元。
马老住在河西的江麓广场附近,每次工伤复发就要过河往河东跑,每次看病还不能超过180元。跑了几次后,马老心里犯起了嘀咕。2012年9月的一天,马老跑到市工伤保险局,为“老工伤”进言。市工伤保险局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马老。马老反映,工伤治疗的协议医疗机构应该在河东、河西都要设,又反映每次诊疗费偏少的情况。
仅仅过去10天,市工伤保险局的工作人员给马老来电了,告诉他经过讨论研究,决定在河西增设二医院、中医医院为工伤协议医疗机构,他不必再来往奔波去河东看病了。并且,还告诉了马老一个好消息,每月一次看病的诊疗费增加了中医的100元,加上原有西医的180元,每次可有280元中西医诊疗费。马老听闻后,开心地笑了,他一个劲地夸市工伤保险局的工作人员:“你们的服务太好了,太有效率了,真是为民办实事的好部门。谢谢你们为‘老工伤’作出的努力!”
【画外音】
2012年全市社会保障交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全市五项社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合计8.2万人,五项社会保障征缴合计34亿元。落实了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政策,人均增加195元。落实未参保的小集体、五七工、家属工参保政策。引导未参保灵活就业人员和大集体人员积极参保,为1500人新办理补缴补建手续。落实困难企业医保政策,将70家未破产改制困难企业5793名退休人员纳入了医保统筹。落实国有集体破产改制企业“4050”人员社保补贴财政协保政策,补贴4万多人。出台文件解决2008年10月1日前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2012年1-10月,城市两区2008年10月1日前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缴费人数达9154人。至2012年11月底,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登记参保人数138万人,实际缴费人数85.7万人,征收保费2.6亿元,累计为38.6万名60岁以上的城乡老人共发放养老金4.8亿元。社会就业稳步扩大,2012年1-9月全市新增城镇就业4.85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2.2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0.96万人,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和运用岗位补贴解决就业2000个。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万人。新建10个规范化的政务服务中心。
残疾人保障进一步提高
【场景】
“就要领到每人每月的60元重度残疾特殊补助,补助标准还不分城乡,我们真有福气。”家住雨湖区的杨霞女士是一位二级持证残疾人,她对自己即将获得重度残疾特殊补助,很是满足。
2012年,市委、市政府把对残疾人的关怀,体现在一件件实事办理中,体现在真心诚意里。在尽力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普遍纳入社保、医保、新农合、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还于2012年7月25日市政府第85次常务会上,审议通过并出台了《湘潭市重度残疾人特殊生活补助实施方案》,决定从7月1日起对我市一、二级持证残疾人,除文件规定的8种情形外,每人每月发放60元重度残特殊补助。
我市是全省除长株以外的第三个出台这项政策的城市。从目前所出台政策的市州来看,我市不仅所有县(市)区(含省财政直管)都同时启动,而且补助标准不分城乡,一律60元/人·月,这在全省也是最高的。据测算,我市最终享受这一政策的残疾人将达到1.5万人,年发放补助将突破1000万元,这1000万元将没有任何跑冒滴漏的全部发放到重度残疾人手中。雨湖、岳塘两城区发放即将开始。
【画外音】
2012年,湘潭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对重度残疾人实施特殊生活补助。年内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各项康复任务,首次争取并圆满完成了市县两级政府出资100多万的助听器适配项目。年内还争取了省0-6岁人工耳蜗指标7例,每例耗资20多万元。2012年,通过采取残疾出生干预的举措,全年共产前诊断并引产缺陷婴儿134例;诊断并早期干预有残疾倾向儿童124人。全年免费培训残疾人1300多人,其中市本级完成职业技能培训445人。进一步调整巩固了市残疾人就业基地12个、扶贫基地8个,争取省就业、扶贫示范基地各1个。投入70多万元,在城市两区选择4个街道、10个社区(村)作为基层残疾人工作示范点培育,连同2011年已有的8个乡(镇、街道)、20个社区(村)作为基层残疾人工作示范点一同创建。
困难救助水平进一步提升
【场景】
2012年5月,连续强降雨冲毁了岳塘区宝塔街道福星社区李杭岷家的三间房屋,突如其来的灾害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顿时陷入了困境。6月5日,正当李杭岷为日后的生活一筹莫展时,宝塔街道的负责人为他送来了民政部门发放的3000元临时救助款。
56岁的李杭岷是福星社区江边村的失地农民,患有肺气肿等多种疾病。妻子去世后,李杭岷一直和儿子相依为命,靠儿子在外打零工维持生活。房屋倒塌后,街道负责人告诉李杭岷,像他这样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可以申请享受临时救助。在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李杭岷一家申请到了民政部门的临时救助,解了父子俩的燃眉之急。
【场景】
2012年12月24日,走进湘乡市泉塘镇中心敬老院,83岁的冯芝英奶奶正在花园式的院内,悠闲自得地晒着太阳。冯芝英来泉塘镇中心敬老院有20年了。冯奶奶说,刚来中心敬老院时,院里只有一栋破旧的平房,20多个人共用一个厕所,也没有专门的食堂和厨师,很多事情都需要老人们自己动手。
2010年,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在敬老院里新建了一栋两层的居住楼和一个食堂。居住楼可容纳120个人,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一年四季可以洗淋浴。“食堂建成后,我们每天早上有鸡蛋吃,中午和晚上吃的是自己种的菜。院里还来了不少养老护理员,日子比以前舒服多了。”冯奶奶笑着说。
【画外音】
近年来,我市对困难人群的救助力度更大,措施更给力。从2008年7月湘潭开始实施临时救助,到2011年底,全市共有5000余人享受了临时救助,共计发放救助金额1400余万元。2012年上半年,全市已有1156人享受了临时救助,发放救助资金280.913万元。2012年,湘潭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农村敬老院,解决部分散居五保老人的生活问题。目前,湘潭共有农村五保老人22000余人,农村敬老院93所。自2004年起,湘潭陆续对60余所农村敬老院进行了改扩建,使每所敬老院能居住五保老人50人以上;建设了99所村级“五保之家”,每所“五保之家”居住五保老人达到5人以上。城市区(含示范区)、韶山市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的年供养标准为2400元,湘乡市和湘潭县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的年供养标准为2000元。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的年供养水平达到了5000-7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