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7个月的整治,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3年,将在全域范围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1月29日,阳光明媚。吃过早饭后,湘潭县易俗河镇京竹村京三组的村民胡文斌夫妇,开始打扫起屋里屋外的卫生。他们将垃圾扫进村上发放的分类垃圾桶里,再将这些垃圾运送到村里新建的垃圾池,等待拖拉机将垃圾运走。 “自从去年村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以来,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胡文斌说,村上与每户村民都签订了《环境卫生承诺书》,奖罚分明。还建立了15户“环境卫生示范户”,他家就是其中一户。 胡文斌说,现在,京竹村的主干道上,每隔50米就安放了一个垃圾桶,村里新建了40个垃圾池,并添置了4辆垃圾收集车,还给每家每户免费发放了两个分类垃圾桶。另外,村里还配备了6名保洁员,每天对村里的主要干道进行清扫保洁。 根据村里制定的保洁员工作制度和每户的卫生评比制度,村干部将定期进行分区检查评比。除了打扫好每户的卫生,村里还组织大家在村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行动。“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们住起来也舒适多了。”胡文斌说。 这只是湘潭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一个缩影。当天,从全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会议上传来消息,从2012年5月湘潭启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以来,湘潭加大了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投入,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设立了1000万元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专项资金。 经过7个月的整治行动,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3个县(市)共开展集中整治行动300多次,参加人次达到30万多人次,清运陈年垃圾近5万车,清扫道路2000多公里,整治河道130余公里,清理塘、坝、水库等水体30000多亩,垃圾围城、围水、围路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2013年,湘潭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在全域范围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有70%的村达到整治标准。根据实际需要,将城市两区城市规划范围外的农村地区纳入工作范围,实现城乡环境同治。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从可视范围内基本不见垃圾向“源头”整治转变,初步形成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的体制机制。 1月29日,我们从全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会议上获悉,城市两区城市规划范围外的农村地区将纳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范围,今年力争全市70%的乡镇、村达到整治标准,实现城乡环境同治。 自去年5月全面启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以来,全市30万多人次参与整治,共开展集中整治行动300余次,清运陈年垃圾近5万车,较好地破解了群众发动、资金筹集和垃圾处理三大难题,垃圾围城、围水、围路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目前,湘潭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重点局限在县城、国省道和示范村,针对面不宽、水平低的特点,市整治办决定将城市两区城市规划范围外的农村地区纳入整治工作范围,推动整治工作从可视范围内基本不见垃圾向“源头”整治转变,力争70%的乡镇、村达到整治标准,实现城乡环境同治。 湘潭市委副书记蔡建和在会上指出,要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他要求,突出源头治理,在推进农村改水、改厕的同时,以“三边”绿化带动农村环境美化、空气净化;继续加大整治投入,尽量减小整治给乡镇、村两级基层带来的经济压力;对环境卫生整治进行常态化、立体化、特色化宣传,共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长效机制。 湘潭市领导彭子玉、戴德清、肖克和、谭岳参加会议。 1月29日,2012年第四季度全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考核结果出炉,湘乡市再次夺魁,湘潭县名列第二,韶山市第三。 去年第四季度,各县(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重点突出。湘乡市重点推进马路市场整治。在规定的时间内,取缔马路市场4处,搬迁15处,划线经营9处,全面完成了国、省道上28处马路市场的整治任务。同时,按照每个市场50万元建设资金的标准,新建了10个乡镇农贸市场。 湘潭县财政追加19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投,开展乡镇拆违。全县19个乡镇应拆1845处,面积5.6万平方米。截至去年底,基本完成拆违任务,未发生一起因拆违而引起的群体性上访事件,确保了社会稳定。 韶山市狠抓“三边”绿化工作,完成了“红色故里建‘两型’,我为韶山植片林”韶山核心景区及周边环境提质改造景观工程项目的概念性规划设计。争取了10个省级项目,共争取各类绿化资金1110万元,掀起了“三边”绿化热潮。 尽管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某些乡镇的集镇中心环境卫生情况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部分村组仍存在卫生死角,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的现象仍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