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湖区“小农水”建设让农田旱涝保收

文章来源:  时间: 2013-04-24 00:37

  日前,雨湖区姜畲镇河头村村民李国富来到自家责任田,为种早稻做准备。他说,“建中渠改造好了,以后都能种早稻了”。

  李国富身后,整修一新的建中渠笔直宽阔,渠水平缓地流着。两边有支渠,把水从建中渠引到这里,放到田里,很方便。

  去年5月,雨湖区入选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区),一期工程在姜畲镇11个村进行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今年3月全部完成2012年度建设任务,2.76万亩耕地受益。李国富的责任田,就在其中。

  建中渠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流经建中、河头、易家山3个村,全长2.8公里。李国富说,他在这生活几十年,没看到给建中渠做过全面的清淤整修。淤泥长年沉积臭气熏天,有的地方快冒顶了。护坡上的杂树大的有茶杯口粗,杂草几乎盖住了渠面。渠道水流不畅,雨水多的时候,水很容易在上游就漫出渠道到不了下游,经常“上头田淹,下头田干”。如果雨水少,就会“上头下头都田干”。

  姜畲镇这11个村原有的水利设施,情况大多和建中渠差不多,年久失修。离水源地近的田总是被淹,离得远的田经常干旱。宋铁海在姜畲镇当了20年水管站站长,他印象中,“每到用水高峰时节,村民因为抢水闹出很多纠纷”。李国富说,因为水的问题,很多田没办法种早稻,勉强种了用水要花不少钱,收成也不好。“现在好了,渠道修好了,种田成本低了还旱涝保收,这真是件大好事”,他说。

  雨湖区入选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区)后,2012年度项目中央财政投资800万元,加上省区配套和村民自筹资金,共投资1600多万元,用于姜畲镇11个村的“小农水”建设。去冬今春4个月,新修改造渠道67条43公里,改造排洪渠5条5.4公里、山塘48口、河坝6处,新建改造泵站22台。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0.4万亩,恢复灌溉面积0.4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5万亩;预计年增粮食1500吨,年增经济作物产值150万元。

  今年,雨湖区计划在姜畲镇8个村、响塘乡2个村开展“小农水”建设二期项目,前期调查摸底已基本结束。设计方案通过后,另一场水利冬修将在这10个村展开。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