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龙来湘潭调研抗旱工作和农业农村工作
要求:干部向基层群众靠拢 物资向旱灾一线倾斜
连日的烈日炙烤着湘潭大地,河流断流,农作物绝收,人畜饮水困难,旱情迅速蔓延。湘潭抗旱救灾开展得如何,怎样解决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8月6日,湖南省委副书记孙金龙来潭,深入旱灾区,慰问抗旱一线的干部群众,全面调研抗旱工作和农业农村工作。湘潭市领导陈三新、胡伟林、李江南、陈忠红、戴德清等陪同。
素有“旱涝保收”、福地之称的湘潭,这次出现如此大范围、长时间旱情,主要因为3个“历史同期之最”——从5月份开始,湘潭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达42天,创下历史同期极值;从6月30日开始,连续36天基本无雨,降水量及最长连续无雨日均创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7月份,日平均蒸发量达12.3毫米,为历史同期极值。而这一旱情还在加剧,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10天湘潭仍将持续晴热高温天气,8至9月降水偏少,气温偏高。
到旱情最严重的地方去!这天,孙金龙一行一到湘潭就直奔湘潭县射埠水厂。因水厂的取水源涓水断流,射埠镇8000人的供水受影响。孙金龙走到水厂后面干涸的涓水河床,指着这里的挖槽筑坝提水工程,问:“这样能满足老百姓的日常供水吗?水质如何?”据介绍,水厂通过2级提水,能保证供水,但只能维持7天,且由于水源是死水,水质没有保障。水厂已向用户发出通知,要求饮用水自备,自来水仅作生活用水。
孙金龙说,确保人畜饮水安全是第一位的,要防止发生饮水安全事故。其次是科学抗旱。立足抗大旱、抗长旱,党员干部要向基层群众靠拢,资金物资要向抗旱一线倾斜。拍着射埠镇负责人的肩头,孙金龙说,越是在抗旱救灾这种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越能发挥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希望基层干部坚守一线,和群众一起抗旱减灾,开展生产自救。该负责人表示,镇上工作人员一直坚守旱情现场,已经4天3晚没有回家。孙金龙满意地点点头。
孙金龙一行一到排头乡回龙桥提水现场,排头乡仓冲村农民罗明亮就迎上前,感激地说:“搭帮乡村干部拦坝提水灌溉,要不然我家的16亩一季稻就泡汤了。”孙金龙和罗明亮攀谈起来:“您种了多久的田?遇到过这样的旱情吗?对抗旱有什么好建议?”今年61岁的罗明亮说,遇到这几十年一遇的旱灾,他也束手无策,幸亏镇上村里的干部,白天守在保水工地,晚上巡逻,才保住了他家一年的口粮。
排头乡仁陂村80%以上的农田减产或绝收。站在开裂的稻田旁,孙金龙向村支书王益群“请教”村里的救灾办法。“打井,只能靠打深井。”王支书的办法很原始。“饮用水怎么样?”“也是靠打井。”孙金龙说:“省市县都高度重视,正在积极筹措资金,想办法抗旱减灾。村支书是村里的主心骨,要发挥好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生产自救,‘水改旱’。”来到一处打井的施工场地,打井的刘师傅告诉我们,这已经是他在仁陂村打的第6口井了。“师傅,井打在哪儿,你怎么判断的?”“凭经验啊。”“之前打的井,出水量大吗?”“不是很大,但喝水没有问题。”“看来你的经验还不科学嘛。”“马马虎虎吧。”通过和刘师傅对话,孙金龙发现,农村打井还需要技术指导。他马上吩咐随行的厅局负责人,马上派专家来进行技术指导,而且救灾资金要及时拨付。水旱无情,时间就是收成。
当天下午,孙金龙还考察了湖南省农机产业园项目,勉励项目负责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招农机制造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