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普华:湘西视角体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文章来源: 湘西红星网 时间:
2014-09-17 16:28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9月8日,正值中秋佳节,湖南省湘西州州委常委、州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曹普华做客人民论坛网湖南频道,与广大网友分享了作为一名地方从事党建和组织工作的领导干部,对本次《实施方案》出台的真实体会。
湘西视角 五大关注点
湘西州域历史悠久,地处偏远相对贫困。在新形势下的基层党建工作中面临不少错综复杂的难题,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底座”。曹普华认为,《实施方案》提出的26项改革举措,对湘西州来说,几乎“项项都是关注点、兴奋点和着力点。”他表示,站在湘西视角,兴奋尤其来自以下五个关注点:
关注一: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问题,深得党心民心。现在基层干部群众最担心教育实践活动之后作风问题反弹,期望能够持之以恒、巩固成果。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先后参加33个单位党委(党组)、支部(党小组)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面对摆在桌面上辣味十足的问题,所有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都打了收条,照单全收,但如果整改不到位,收条有成为封条、欠条和白条的可能。作风建设是攻坚战、阵地战,更是持久战,光靠一次教育实践活动是不够的,必须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着力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实施方案》回应基层干部群众这样的关切,明确提出要坚持两个从严,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的制度体系,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机制,让基层干部群众吃了“定心丸”。
关注二:健全干部激励保障制度。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底座”,而一些地方基层干部任务重、压力大、待遇低。比如我们湘西自治州,条件艰苦,基础较差,很多工作二三十年的乡镇干部,工资还不到3000块钱。如何健全干部激励保障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为鼓励乡镇干部安心基层工作,我们探索尝试按工资总额的10%提高乡镇干部绩效工资,以提高他们的待遇。《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健全干部激励保障制度,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让广大基层干部心头一热、眼睛一亮,倍感振奋,深受鼓舞,都期待这项改革举措早日实施落地。
关注三: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曾经一段时期,基层干部群众对地方政治生态环境恶化感到十分揪心,“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潜规则,“拼搏不如拼爹”的特权现象,“能力不如关系”的关系学,“琢磨事不如琢磨人”的投机钻营,“干的不如看的”论资排辈,“做事不如做秀”的形式主义,“摆平就是水平”的伪稳定,“多栽花少栽刺”的好人主义,“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一届政绩、几届包袱”的急功近利等现象依然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深入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的基础上,出台了五个文明建设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树立“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考核导向,有效地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制定实施改进政绩考核等制度规定。我们相信,通过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老实人将不再吃亏,投机钻营者将不会得利,地方政治生态将不断优化。
关注四:完善人才顺畅流动制度体系。可以这样说,民族贫困地区发展不缺政策支撑,不缺资源禀赋,缺乏的就是人才。湘西州从2010年开始实施高学历和基层实用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共引进全日制本科以上人才2500名,制约湘西发展的人才瓶颈虽有所缓解,但紧缺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流不动的问题仍很突出。主要原因还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活,缺乏吸引人才的有效激励措施。这次,《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正向激励机制,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为民族地区破解人才发展难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制度保障。我们更期待进一步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分类指导,建立起更加科学的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在政策、措施、机制等方面支持和保障艰苦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
关注五:加快破解基层党建难题。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面临不少难题,比如农村外出务工党员难管理、“两新组织”中党组织作用难发挥、基层组织运转经费难保障、村级班子人员难选配等。为破解这些难题,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如创新推行“三制一卡”基层党建工作法,创新研发党员教育“E信通”,推行第一书记制度,探索发展购买门面型、红色股份型、村企一体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基层党建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通过持续实施“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坚持把农民培养成大学生,先后培养农民大学生1281名,其中540名成长为村干部,较好地解决了村干部选配难的问题。同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建立基层干部待遇与区域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的增长机制,村办公经费达到2万元,村党组织书记年报酬达到1.5万元以上,很多素质较高的能人愿意当村干部,村干部愿意坐班,为群众办事。《实施方案》对深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提出4项重点改革举措,我最关注的是如何实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两个覆盖”,如何正确处理发展党员的数量、质量、增量这“三量”问题,如何从严管理党员队伍、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这三个改革举措。我们期待中央在完善配套和后续政策时,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运转保障给予政策倾斜。
湘西态度 不图当前谋长远
《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几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是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蓝图。然而制度的落实关键看执行效果。曹普华认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地方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不能把抓党建理解为“务虚”,不能把抓党建当做“副业”,不能完全用抓下级代替抓自身,不能用抓具体代表抓制度,不能图当前而不谋长远,真正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理念,切实落实好“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
要深入学习,吃透精神。各级党委部门要把深入学习领会《实施方案》精神与抓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结合起来,把《实施方案》作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研读,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更好地用《实施方案》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各级媒体要准确发声,对各种热点难点问题要准确阐释、深入解读,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最大限度地集中群众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要统筹谋划,有序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牵涉面广、系统性强,必须坚持统筹谋划、有序推进,把握好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各级党委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文件,细化实施方案,按照任务分工,精心组织实施,逐步落到实处。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各自的改革重点、改革路劲,通过精准的改革来增强发展动力、释放发展潜能、形成发展优势。比如深化党的基层组织制度改革,我觉得一要减轻基层负担,确保基层组织回归服务本位;二要整顿后进组织,补齐基层党建工作短板;三要健全服务平台,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渠道;四要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基层服务多元多样;五要夯实服务保障,解决基层党组织服务的“本钱”和“本领”问题。
要强化执行,狠抓落实。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没有执行力的制度,往往流于形式,成为摆设。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不能把制度执行曲解成阶段性工作,必须一手抓制度的改进完善,一手抓制度的执行落实,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强化制度意识、增强制度观念,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形成人人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氛围。
要考核评估,督查追责。没有监督落实,制度就有可能会成为一纸空文。地方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领导,强化督查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坚持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督查抓在手上,用责任推动落实,用督查传递压力,用纪律强化约束,加大对违反制度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确保出台一个就执行好一个、落实好一个,防止打折扣、搞变通,防止“破窗效应”,真正让改革“动真格”“见实效”“成常态”。(姜志雄 熊辛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