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是伟人故里、红色圣地、兵源大市、军工重镇,一直以来,在国家和省双拥办的关心和指导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将之纳入全市工作大局来谋划,通过“六个一批”即:创新一批规章制度、办理一批拥军爱民实事、完善一批军事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教育阵地、开展一批有影响的活动、树立一批先进典型,走出了一条具有湘潭特色的双拥之路。
1999年、2002年、2006年、2010年,湘潭连续四届被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城,2007年、2011年被国家连续两次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双拥文化浓郁,开创了“军心稳、民心暖、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可喜局面。
创新一批规章制度,注入双拥源头活水
双拥工作贵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省各项政策,根据实际,创新了数十个双拥工作规章制度。
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湘潭军分区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与“两型社会”建设融合式发展的意见》,把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兼顾军事需求,做到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切实维护好国防和军队的利益。
建立军转干部安置考核制度。从今年开始,我市对军转干部统一实行现场考核打分和积分排名选岗安置制度,打造“阳光安置”,杜绝了安置工作中找人情关系的弊端,确保了公平公正,进一步提升了安置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建立优抚对象“五位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资助参保参合、门诊医疗补助、住院医疗补助、特别医疗补助、慈善医疗援助“五位一体”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看病难的问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得到全面落实。
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部分军队退役人员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市政府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开发700多个公益性岗位,重点解决企业下岗失业且家庭生活困难的部分复退军人再就业、医保和社保问题,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维护了社会稳定。
办理一批拥军爱民实事,件件稳军心、暖民心
一直以来,现役军人小孩上学难、随军家属安置难、干部住房难是拥军工作的三大难题。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着重解决,有方法,有成效。
针对上学难,湘潭通过制定《拥军优属若干规定》,对随军子女入学入托实行“三优先”,使军人子女入学率达100%;针对家属安置难,2010年以来,我市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251人,随调、随军家属183人。其中,83%以上的军转干部安置到参公以上单位,随调(军)家属100%实现对口安置,真正做到了让军转干部、接收单位、部队和社会“四满意”;针对住房难,我市在繁华地段低价划拨土地8.2万平方米,支持部队建设“湘军源”小区,解决近300户现役官兵的住房困难问题。
解决了整体问题后,湘潭对部分有针对性的问题也一一予以解决。完成了湘电集团、江麓集团、江南集团等大型军工企业的社会事务剥离工作,解决了企业发展包袱;安排100个公益二类事业编制,支持市优抚医院发展;投入近亿元,建成了湘潭市、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4所光荣院;完成129座散葬烈士墓集中安葬和烈士公墓修缮工作;开展“抗战老兵关怀计划”,对50多名国民党幸存抗战老兵提供每人每月400元的生活援助金,直至终老;积极推行“就业安置、扶持就业、双向选择”办法,退伍安置遗留问题实现清零。
真心的关爱换来真情的回报。驻潭部队官兵牢记使命,不辱使命,坚持“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宗旨,积极投身湘潭经济社会建设,主动承担各项急难险重任务。军分区组织驻潭部队开展“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系列活动,实施建造“爱民林”、创建“文明样板路”、“双带双促”和“扶贫帮困”等四大举措,助推幸福湘潭建设;武警支队建立了城区巡逻长效机制,每天出动50余名官兵参与城市昼夜巡逻,有效维护了湘潭的社会稳定。
可以说,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部队的身影。在扶贫帮困中,驻潭部队与民兵与地方结成共建对,扶助困难户359人,帮助800余名学生重返校园。在历次急难险重任务以及重点工程建设中,驻潭部队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先后出动兵力2万多人次,车辆3000多台次,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完善一批军事军地基础设施,军地需求全兼顾
我市坚持将军事设施与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深度融合,做到国防与经济发展同步。
一方面,民用设施贯彻军事需求。我市把交通战备设施融入地方铁路、公路、桥梁、水运等交通建设工程之中,打造立体国防交通战备网络。各个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预留了战备主干道,预留了军事设施建设用地;依托湘江区位优势建立了占地3平方公里的战备码头九华中心港;把信息化建设融入联通、移动等公司的光电缆工程建设之中,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建立三级国防动员局域网,确保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另一方面,军事设施对接市政建设。近年来,市、县两级共投入近2亿资金,实施“交钥匙”工程:市委、市政府无偿划拨土地300多亩并解决建设经费1.2亿余元,支持军分区、预备役团、武警支队和消防支队建成了设施配套、环境优越的办公楼和新营院,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全力支持5个县(市)区人武部进行了整体搬迁。2011年,我市又投入450万元,在城区建立综合性预备役民兵训练中心。
建设一批教育阵地,打造国防教育新名片
目前,湘潭共有国防教育基地28处,其中韶山毛泽东纪念园、彭德怀纪念馆已被列为全国国防教育基地。为了更好地宣传国防教育,近几年,我市相继对韶山毛泽东纪念园、韶山烈士陵园、乌石彭德怀纪念馆、黄公略故居等国防教育基地进行了改造升级。同时,新建了陈赓故居、市烈士陵园纪念馆和湘潭县、湘乡市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逢清明节、青年节、建军节、国庆节、毛主席诞辰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和时机,对党员干部、团员青年、中小学生、部队官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知识普及。县(市)区人武部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上档次的国防教育展览馆,乡镇(街道)建立了“青年民兵之家”等基层国防教育基地。
每年,利用这些教育基地和通过多种方式参加国防教育的人数有5万多人。
开展一批有影响的活动,双拥文化深植红色沃土
我市出台了《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双带双促”活动实施意见》,建立了“双带双促”工作长效机制。实施“125”工程:对100名退役军人进行创业援助;对200名退役军人进行就业援助;对500名特困退役军人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全市先后有600多名退役军人进入支村两委班子,180多名退役军人成为乡镇退伍军人之家的重要成员,为基层组织注入了活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
除此之外,我市开展了烈士公祭、“爱心献功臣”、“两万三千”等活动,走访慰问重点优抚对象8000多户,扶持优抚对象奔小康147户,帮助优抚对象新建和危房改造180多户,拿出800多万元用于解决特困优抚对象的生活救助;开展“智力拥军”、“科技拥军”、“法律援军”活动,有力提升了驻潭部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涌现一批先进典型,不断释放双拥工作正能量
2010年,广为人知的“板凳妈妈”许月华又多了个新名字——“兵妈妈”,她将自己唯一的儿子赖明智送去部队参军。两年后,赖明智服役期满,而此时他的父亲赖子元被确诊患有肺癌。在继续留队和回家就业的选择面前,赖明智听从了双亲的指示:“先有大家才有小家,留在部队,报效祖国!”更令人钦佩的是,2014年,许月华被查出患有肺部肿瘤,这一次她决定向儿子隐瞒病情,支持儿子远赴非洲马里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
许月华夫妇在和病魔抗争的同时,儿子赖明智也在部队接受严格训练,他先后被评为“优秀士兵”、“新装备操作能手”,被沈阳军区评为“优秀共青团员”。2013年,赖明智还当选为共青团全国十七大代表。今年,他被解放军理工大学录取,实现了“军校梦”。许月华一家的拥军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在今年的评选中,他们当选为湖南省唯一的“情系国防好家庭”。
多年来,拥军优属已经成为湘潭人民的自觉行动,先进单位、先进群体和先进个人不断涌现。湘潭大学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我省首支女子民兵宣传队——韶山市女子民兵宣传队被评为“全国先进民兵排”;常年坚持慰问驻地官兵的毛家饭店老板汤瑞仁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坚持自主创业,安置了500多名复退军人及家属就业的复退军人陈志彪被评为“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强调,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我市的双拥工作又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