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选派县直单位主要领导下村兼任“第一书记”纪实

文章来源:  时间: 2014-12-05 08:35

    “‘第一书记’把好事、实事办在我们老百姓的心坎上,我们太感谢了!”今年11月,邵阳县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驻蔡桥乡桂花村“第一书记”陈小兵,为民兴办的又一实事村级文化广场正式投入使用,村民们喜笑颜开。这是该县100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工作的一个缩影。

    今年3月,邵阳县委决定,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从县直机关正科级单位选派100名党员局长(主任)兼任农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指导任职村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科学制定村发展规划,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公益事业,维护基层稳定,任职时间2年。县委书记蒋伟说:“百名局长兼任村‘第一书记’,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地生根。今天我们派出100名局长兼任村支部‘第一书记’,明天将回来100名焦裕禄式的干部。”

      配好“火车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人带村’是关键。”牢记县委领导的嘱托,局长们把选好配强村班子作为第一要务。

    县政务中心主任胡春香到黄亭市镇大田村兼任“第一书记”。大田村村级班子很长时间内不团结、相互拆台,每个村干部都有各自的支持人,村里开会,常有不同派别的群众在村部吵闹甚至打架。胡春香到村里时,正值村班子换届。她决定利用换届时机,从选好配强村级班子入手,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

    她搬来被褥住到村民家里,走户串门,广泛接触群众。村中有声望的老前辈、老党员,她一户不漏,一个不缺。为了找群众谈心,翻山越岭,风雨兼程。望着她瘦小的身影奔跑在山间田埂,大田村的群众被感化了。退位多年的68岁老支书陈孟春对大家说:“胡主任为我们的事这样操心,我们再只想着自己,也太对人不住了。”终于,新一届群众满意、能干事、敢干事的村级班子组建成立了。

    “亏了是我个人的,赚了是村里大伙的。”九公桥镇古塘村共产党员徐友宁原来在外开煤矿,在该村“第一书记”、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吴飞翔三次登门盛邀之下,回到村里,被选为村支部书记。他千方百计带领村民创业,并向村民庄严承诺。他组织村民成立农业组,承包田土,栽种优质稻、油茶;购买大型农机,推行田土集中连片机械化作业;成立畜牧组,建立山林养殖示范场,喂养山鸡2万余只;鼓励村民养牛,在集镇成立牛市,实现产销一条龙服务;成立副业组,组建建筑公司,承包房屋、桥梁、公路等建设工程;成立渔业组,新开鱼塘5口,养鱼10万余尾。村里经济顿时活跃起来。

    搭好帮手,配强班子。今年邵阳县村级班子换届,这100个配了“第一书记”的村就有46名村支书是请回来的致富能手。

      走进百姓心

    “第一书记”们进了村,把床安进了农家。他们利用夜间等农闲时间,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听取群众心声;召集党员、群众代表、种养大户开展座谈,共商发展大计;耐心细致处理疑难问题和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把为民务实的形象立在田间地头,树在老百姓心坎上。

    下花桥镇是全省城镇开发示范乡镇,拆迁任务重。兼任该镇储英村“第一书记”的县委党校副校长伍亮武,连续10天到拆迁难点户蒋配英老人家做起思想工作,把拆迁户的意见一条一条的都记录在笔记本上。回去后,找政策、找依据,再反馈给老人家里。他逐条分析,政策范围内的尽量满足,属过高要求的耐心说服。经过10多天的交流,老人全家终于同意了拆迁方案。老人的大儿媳说:“干部用了真心,老百姓的心也不是石头长的。”

    清官难断家务事。但“第一书记”们把群众的家务事也揽过来管。县经管局长黄龙清是蔡桥乡石河村的“第一书记”。村民陈金彩已79岁,老伴去世,三个儿子因家庭琐事都不赡养母亲。4月22日晚上,黄龙清请来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一同来到陈金彩老人家,叫来蒋氏三兄弟,决定对这一不尊老敬老的行为进行现场教育。调解会上,蒋氏三兄弟各执一词,陈金彩老人声泪俱下。黄龙清把赡养老人的国家政策与养儿防老的民俗风情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严厉批评了三兄弟的不孝行为。三兄弟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全村村民面前向母亲道歉。夜深人散,陈金彩老人家扯着黄龙清的衣角泪流满面:“我们家能重归太平,全靠黄干部帮忙。”

    该县的许多村都是“空心村”,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办事不容易,特别是农忙季节,劳动力严重不足。“第一书记”们就在所任职村的每家每户门上都订上一张“便民联系卡”,传劳动技术、送致富信息、说政策法规、帮脱贫解困,同时注明联户干部姓名、单位、联系电话。这张卡被群众称为“亲民卡”。

    白仓镇台山村谢雪平116亩烟田急需除草,开出工资却请不来工人,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心急如焚。村“第一书记”、县统计局长蒋建新得知情况,立即带领全局干部为其除草蔸3天。村民谢龙魁瘫痪在床,家庭劳动力欠缺,春耕的农资没有着落。蒋建新闻讯二话没说,骑着一台三轮车专程进城购买了200斤化肥,送给谢龙魁。

    目前,100名“第一书记”,召开民情恳谈会500多次,夜宿农家、开展夜访800余次,慰问困难党员群众2000余户,征集群众意见3600余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930余件;成功调处矛盾纠纷300余起,化解信访积案31起。

      开辟致富路

    “千条理,万条理,找出致富路才是硬道理。”“第一书记”科学制订建设规划和发展路子,帮助搞好资源开发、兴办村级企业、建立专业合作社和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县“第一书记”在任职村制订村级发展规划100个、基础设施建设规划590个、产业发展规划近千个,新增烤烟面积6700余亩,新增油茶种植1万余亩,新建专业合作社50多个。

    “发展经济,就是要实现‘一人一担烟’。”县烟办主任兼金称市镇大兴村“第一书记”艾晓明请来贵州老板,连片承包田土300亩种植烤烟,为村民做示范。在施肥培土、烟叶防病、采摘烘烤等关键时段,他带领烟办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今年,该村一跃成为全县种烟大村,烟农平均每户增收约3万元。

    “增加村民收入,保证‘一人一头猪’。”县畜牧水产局局长兼金称市镇千古村“第一书记”莫国林利用部门优势,带领技术团队深入村组院落,面对面、手把手培训养殖技能,帮助村民筹措资金、引进良种猪仔和科学建造猪圈。还编印发放实用技术资料、让专业技术人员联养殖大户。村民养猪热情高涨。全村今年生猪存栏2000余头,远远超过了“一人一头猪”的年初目标。

    “要实现‘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型发展,就要做到‘一人一亩林’。”长乐乡石边村原来以小煤窑“黑色经济”为主,现在许多小煤窑被强制关闭。村“第一书记”、县安监局局长毛剑鸣针对村内有大面积的荒山荒地、土质适合种植高品质油茶林的现状,请来专家做出“一人一亩林”的规划,获得村民代表大会通过。计划3年内全村新造油茶2000亩,同时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由县农林开发公司出资金供技术,农户以土地入股,按比例分红。农户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今年全村新造油茶林1040余亩,实现了既定的“人均一亩林”的发展目标。

     改造旧山河

    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部分村脱贫和发展的硬件很差。“第一书记”积极带领群众改造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3月3日是县编办主任邓方明到塘田市镇石山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第一天。他带着油盐被褥来到村里,没想到村民端出的第一碗饭却是杂着谷粒的夹生饭。原来这里电压低,一年四季碾不好米,煮不熟饭。看到村民们一脸的无奈和期盼,邓方明暗下决心:“把让乡亲们碾好米、煮熟饭作为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得知电网改造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邓方明立即动员单位的干部捐款,可这也是杯水车薪。无奈之下,3月11日,他邀请县电力局局长唐明亮到石山村去做客。临近中午,好客的村民端出的又是一锅夹生饭。电力局长明白了邓方明的苦心,他沉默片刻,嘴里嚼着夹生饭,口头当即向村民承诺:今年一定解决电压低的问题。不久,投资30万元的石山村农网改造上马,将在12月竣工。

    在100名“第一书记”的努力下,100个村的基础建设都有了令人惊喜的变化。河伯乡杨青村群众满心欢喜地开着摩托、三轮车行驶在村里平整的水泥公路上,告别了肩挑手提走泥巴路的历史;长阳铺镇贯冲村电排得到修缮,群众再也不用靠天耕种;九公桥镇黄花村卫生室建设接近尾声,村民小病不出村的愿望即将实现;郦家坪镇杨柳村的村道两旁树起了20多盏太阳能路灯;黄亭市镇三联村每个村边角落都新建了垃圾处理点,每户有了垃圾桶,还建起了便民厕所;河伯乡源头村村民屋前房后、公路两旁新栽的桂花树十里飘香……

    截至目前,“第一书记”帮助联点村新修、维修村道151公里,山塘除险加固37口,疏通水圳渠道180余处,建设自来水工程项目120余个,电网改造4900余户,新建烤烟房300余座,修建村部21座,硬化群众活动场所61处,设立垃圾池500余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000余个。

    9个多月的“第一书记”经历,让局长们很有感触。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杨玉平悟出一个心得:“为老百姓做事,干部首先要下得来,身体和心态都要下到最基层去。”县商业行管办主任罗光辉说:“要有进庙堂烧香一样的虔诚心,对待自己的驻村工作;要有回家看待父母一样的孝敬心,对待每一名乡亲;要有铁面包公一样的公正心,认真处理群众诉求。”他们朴实的话语,饱含着爱民情怀;他们无声的行动,践行着焦裕禄精神。邵阳县百名局长进村来,书写了新时期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的新篇章。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