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益阳市规模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文章来源:  时间: 2015-02-15 17:02

  2014年以来,国内、省内经济形势仍然复杂多变,投资增长后劲不足、融资瓶颈约束明显、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突出,虽然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期间,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发展新机遇,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全市规模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2014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生产稳中有进

  2014年,全市克服多重困难,着力稳定经济发展,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7.5亿元,增长11.6%,增速分别高于全省(9.6%)、全国(8.3%)2个和3.3个百分点。全年规模工业经济走势平稳,基本实现了稳中有进,但与年初的增长目标任务仍有一定差距。

  图1:2014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

  


  5年来,全国、全省经济保持下行趋势,全市沉着稳重,着力促发展,取得了一点成绩。2010年至2014年,益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省一直位居前列,并且益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0.7、1.5、0.8、1和2个百分点,优势在变大,而益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历年排名第一的市州增速分别低0.7、0.4、1.4、1.4和0.6个百分点,差距却在变小。

  表2:5年以来全国、全省和各市州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情况表(%)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全国

  15.7

  13.9

  10.0

  9.7

  8.3

  全省

  23.4

  20.1

  14.6

  11.6

  9.6

  长沙市

  24.0

  22.0

  16.8

  14.0

  12.0

  株洲市

  24.8

  19.0

  14.6

  12.6

  11.6

  湘潭市

  23.4

  20.0

  14.4

  11.2

  11.0

  衡阳市

  23.8

  21.5

  14.8

  11.8

  9.3

  邵阳市

  23.8

  22.0

  14.9

  12.4

  11.6

  岳阳市

  23.0

  20.7

  14.5

  11.6

  9.2

  常德市

  24.7

  20.6

  15.3

  11.2

  9.5

  张家界市

  23.1

  21.6

  14.2

  11.0

  8.5

  益阳市

  24.1

  21.6

  15.4

  12.6

  11.6

  郴州市

  23.2

  20.2

  15.4

  12.5

  12.0

  永州市

  24.1

  21.0

  14.5

  11.2

  12.2

  怀化市

  23.8

  20.5

  14.5

  11.0

  7.1

  娄底市

  21.8

  19.0

  14.7

  11.0

  9.5

  湘西自治州

  4.4

  12.7

  3.8

  -6.0

  6.8

  注:此表中长沙市数据包含湖南中烟工业公司在省内所有的工业生产活动单位。

  (二)企业规模逐步扩大

  2014年,全市规模企业数量增加,单个企业规模也逐步扩大。年产值过亿元企业达563家,比上年增加31家,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数的61.1%,实现增加值483.2亿元,增长16.6%,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9.9%。其中超5亿元的企业有57家,比上年增加18家,实现增加值164.8亿元,增长12.7%。过10亿元的企业有12家,比上年增加2家,实现增加值74.8亿元,增长3.6%。

  (三)大部分行业实现正增长

  2014年,全市规模工业35个大类行业中,有31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呈增长态势,其中22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大部分行业生产形势较为平稳。全市九大主要行业共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52.5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84.2%,实缴税收18.8亿元,占全部工业税收的76.2%,九大主要行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实缴税收同比增速基本匹配。除有色金属冶炼业外其他行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均呈正增长,而从实缴工业税收来看,装备制造业、竹木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实缴税收呈负增长。

  表2:2014年九大主要行业情况表


  规模工业增加值

  全部工业实缴税收

  绝对额(亿元)

  增速(%)

  绝对额(亿元)

  增速(%)

  主要行业

  452.5

  11.2

  18.8

  8.0

  装备制造业

  165.0

  14.5

  6.3

  -7.2

  #电子信息业

  72.6

  10.8

  1.5

  54.9

  食品行业

  109.6

  13.1

  2.3

  30.7

  电力行业

  23.8

  0.8

  4.3

  35.4

  竹木加工业

  43.1

  11.2

  0.4

  -10.2

  纺织行业

  36.8

  12.4

  1.0

  31.5

  有色金属冶炼业

  19.1

  -5.7

  2.0

  -52.1

  化学行业

  26.4

  14.1

  0.6

  26.3

  造纸及纸制品业

  11.1

  2.5

  0.4

  -5.0

  建材行业

  17.5

  4.2

  1.5

  26.5

  (四)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2014年,全市8个区、县(市)统筹规划,锐意进取,形势良好,但发展不够均衡。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前三位的是资阳区、赫山区和桃江县,增速最高值和最低值差距4.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速居前三位的是桃江县、资阳区和南县,增速最高值和最低值差距49.8个百分点;工业实缴税金增速居前三位的是大通湖区、资阳区和赫山区,增速最高值和最低值差距46.5个百分点。从各指标综合看来,资阳区和赫山区生产形势最好,其余区、县(市)与这两个地方有一定的差距,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表3:2014年区、县(市)情况表


  增加值

  利润总额

  实缴税金

  绝对额(亿元)

  增长(%)

  绝对额(亿元)

  增长(%)

  绝对额(亿元)

  增长(%)

  益阳市

  537.48

  11.6

  60.60

  0.8

  24.69

  0.9

   资阳区

  55.72

  12.3

  8.54

  19.0

  3.11

  21.2

   赫山区

  132.12

  12.1

  8.41

  7.4

  5.79

  5.4

   南 县

  29.80

  10.8

  5.70

  9.7

  1.23

  3.0

   桃江县

  86.32

  11.9

  14.48

  19.7

  2.62

  -12.7

   安化县

  45.11

  10.9

  6.73

  -12.1

  4.58

  5.2

   沅江市

  72.75

  11.2

  10.48

  -6.7

  2.86

  -18.0

   大通湖区

  18.39

  8.2

  0.62

  -26.3

  0.29

  28.5

   高新区

  97.27

  11.2

  5.64

  -30.1

  3.82

  -0.2

  (五)园区集聚效应加强

  2014年,全市深入推进园区大会战,在原有9个市级以上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基础上,桃江灰山港工业集中区获批省级工业集中区,园区聚集度进一步加大。2014,全市市级以上工业园区有407家规模企业,相比上年净增69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09.4亿元,增长14.5%,增速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7.6%,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园区新建标准化厂房101.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利用率达77.7%,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7.8亿元,实缴税金17.0亿元,较好的完成年初目标。

  (六)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2014年,全市规模工业运行情况良好,质量稳步提升。一是经济效益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4年,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总体良好,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49.4%,同比升高14.3个百分点;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68.4亿元,增长14.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60.6亿元,增长0.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二是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362.1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5%,增速低于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12.1个百分点;全市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8%,降幅比上年扩大。三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和15.3%,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3.4%和10.2%,同比提高1个和0.3个百分点;六大高能耗行业实现增加值97.7亿元,增长5.1%,比全市平均水平低6.5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8.2%,比重较上年低1.8个百分点。

  二、影响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国、全省和全市的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新的增长动力正在生成,但经济下行压力仍旧较大,我们要正视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一)稳定增长压力大

  从相关数据看,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稳定增长的压力仍较大。一是市场需求低迷。12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6%,自2012年5月以来已连续下降32个月,全年累计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6%,其中轻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增长0.4%,重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2.3%。二是融资难度加大。受稳健货币政策和金融环境影响,各大银行贷款发放更谨慎,商业银行部分贷款权限上收,农发行除政策指令性以外的贷款权限全部上收,中行所有贷款权限全部上收,2014年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550.4亿元,比上年增加44.9亿元,增加额比上年少36.2亿元。三是经营成本增长。包括人工成本、融资成本、要素成本等,其中人工成本增长较明显,企业招聘薪酬普遍增长10%左右,工业用水、用气、用电等成本也有所上涨。2014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营业成本增长20.5%,高出营业收入6.1个百分点。

  (二)部分企业未能正常生产

  从规模工业企业看,2014年全市有54家企业全年停产,每月还有一些企业当月停产,12月当月停产最多达117家。这些企业停产主要是因季节性停产、技术改造停产和内部改革停产等原因停产,但也有部分企业是非正常停产。一是受自然气候影响。7月,全市受持续特大暴雨影响,安化县和桃江县有近200家企业受灾,造成部分企业停产。二是受环保不达标影响。近年来,全市环保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对环保不达标企业列入“红牌名单”,不为其出具新、扩、改建项目、工商执照年审、银行信贷等相关证明,并依法对其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全市共关停高耗能企业68家。

  (三)规模工业企业成长后劲不足

  2014年,全市共有新进规模工业企业107家,其中新建、新投产企业(不带上年基数)21家,成长型企业(带上年基数)86家,到年底这些企业完成产值87.2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4.7%,对全部规模工业产值增速的拉动为2.1个百分点。而年底,全市又新进规模企业79家,其中新建、新投产企业20家,成长型企业59家,其中仅益阳新希望饲料有限公司预计年主营业务收入能过亿元,其他企业预计年主营业务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下,其中有61家企业预计年主营业务收入不超过3000万,退出规模的企业达68家。新进规模企业中规模大的企业少,退出规模企业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三、对2015年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2015年,全国、全省工业经济进入新常态,将呈现出一些趋势性的变化:从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转变,从需求型产品向改善型产品转变,从传统型经济向科学型经济转变。全国经济可能略有回升,但复苏态势仍不明显。全市应继续着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调结构、补短板、添后劲,保持全市工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一)抓发展机遇

  2014年,国务院批复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指出要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成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益阳因天然的地理优势被纳入经济区范围内,目前已制定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益阳市重大项目规划表》,包含558个重大项目,其中有特色工业提升工程40个、新兴产业培育工程36个、产业集聚发展工程30个。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是全市面临的巨大发展机遇,预计目标完成年是2020年,重大事项可展望到2030年。在此关键时期,全市要紧抓项目建设,在2015年重点扶持龙岭医药工业园、长春电子工业园、中联重科益阳产业园、国家高新技术益阳船舶产业园等工业园区,通过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提升发展活力,为益阳工业经济寻找新市场、新出口。

  (二)抓项目建设

  2014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12个项目,完成投资567.5亿元,同比增长25.2%,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在此基础上,全市仍要着力将投资转化为增长亮点,助推后续发展。一是要继续积极开展工业招商,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强工业招商的配套性。二要扩大投资有效性。根据全国、全省重点支持和投资方向,选择适合益阳资源分配和有利于转型升级的招商项目。三要积极推动重大项目投产,2014年新进企业质量一般,2015年首先要紧抓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如王老吉饮品生产基地、双汇基地、康阳新能源等,其次要确保技改项目早完工早投产,如奥士康二期、明正宏线路板、博得物流装备、湘知湘味食品、皇爷食品二期、津湘药业、桃花江实业等。

  (三)抓企业服务

  2014年,有部分企业未能实现正常生产,针对这些企业,要加强与企业联系,着力强化服务工作。一是要将服务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切实帮助企业轻装上阵;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在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基础上,扩大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减免,充分发挥小型微利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要搭建更好的服务平台,进一步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企业生产要素供给保障,确保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会缺煤、电、油、汽、水等主要生产要素,确保平稳运行;进一步推开项目融资等模式,鼓励社会投资,帮助企业解决“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服务平台质量,在信息查询、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全面开展服务。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