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五抓五变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文章来源: 中共汝城县委组织部  时间: 2015-05-21 16:48

 汝城县五抓五变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汝城县为切实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坚持五抓五变,实现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工作重点、制度建设、活动阵地和保障机制工作五提升。

选优训强、抓领导班子,变“火车头”为“动车组”。以村支“两委”换届为契机,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按照“内选一批、回请一批、下派一批”的思路,把一批政治素质高、文化水平高、群众威信高和发展能力强、协调能力强、服务能力强的“三高三强”型人员调整到村支书、村主任岗位;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31名优秀党员干部,脱岗专职到31个软弱涣散村、城乡统筹发展示范村担任第一书记,任期一定3年不变。全县309个村,调整党支部书记90人,村主任93人,调整比例达31%。通过调整,一批能人走上村主干的岗位,全县村支书中,有处级干部1名(退休),科级干部5名(在职聘请),大学生村官2名,经济能人452名;深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全县有620名村干部通过该计划获得大专以上学历;每年在县委党校集中轮训全县村主干和驻村大学生村官,先后组织309名村支部书记和部分村主干到华西村考察学习,全面提升班子整体素质。

研究部署、抓工作重点,变“随机策”为“进度标”。一是横向实施“网格化”管理,编织服务群众“鱼鳞图”。在全县实施“网格化”管理。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责任明确”的原则,将全县的村居、社区等进行条块划分,指定相应的联系单位和干部。每村为一个小网格,每个工作片为一个中网格,每个乡镇为一个大网格,县里为总网格,实现管理服务全面覆盖。二是纵向推行“十个一”工作法,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干部每周进村入户至少走访一天,每月汇总上报一次情况,每季度承诺解决一批问题,每半年对干部进行一次群众评议,每年末对干部进行一次考核,还要求与群众拉一次家常、吃一顿农家饭、住一宿农家房、听一条群众意见、提一条工作建议。三是线上开展“微服务”活动,搭建服务群众“快车道”。整合服务资源,通过“干部入户、居民反映、微信平台”征集民需,为居民提供“微服务”。不断拓展“微服务”项目和内容,探索推行“一口受理,一站式通办”社会事务受理和“预约服务、错时服务、代办服务”新模式,打造独具汝城特色的民生服务品牌。

建立完善、抓制度建设,变“弹簧械”为“刚性梁”。实行专职村主干年终绩效考核,专职村主干年终绩效考核由上级党委负责。凡因计生、综治、安全生产等工作被“一票否决”或者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或群访事件的,所在村专职村主干确定为不合格等次。实行村民小组长绩效考核制度,由上级党委负责。实行村民小组长绩效工资制,基本工资由村级负担,效益工资由乡镇财政发放。对绩效评为称职以上的村民小组长年终发放一次性奖励,对考核不称职的取消年度绩效补贴,对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依照规定予以撤换。县委设立全县“五十佳村民小组长”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提高村民小组长政治待遇,把各方面表现优秀的村民小组长纳入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支村两委班子成员优先考虑从村民小组长中提名。积极推荐优秀农村党员、村组干部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建设管理、抓活动阵地,变“临时棚”为“固定所”。扎实推进村、乡镇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清零”工作,对确实需要进行场所建设和改造升级的乡镇社区和村,按照“一事一议”原则逐步解决。加强便民服务站(点)建设,在县、乡、村创业富民服务“一家一站一中心”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基础上,依托村(社区)活动场所加快推进便民服务站(点)建设,力争到2016年底前所有村(含乡镇社区)普遍建立便民服务站(点)(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整合现代远程教育、有线电视和“村村响”工程等资源,推进网络进村,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扎实推进党代表“直通车工程”,在各乡镇、县城社区建立规范化的党代表工作室。

健全落实、抓保障机制,变“软答应”为“硬执行”。2015年起,全县村级组织运转保障经费提高到每年村均8万元,并建立逐年提高机制,村主干工资不低于800/月,村办公经费每年不少于1.6万元,连续任职6年以上或累计任职9年以上、正常卸职、离任且年满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的村主干按每月不少于200元进行补贴。对现任的未满60周岁的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最高档次标准予以补助,由县级财政解决。(汝城县委组织部 连广财)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