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三措并举扎实做好人才工作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按需引进、用心培养、精心管理的人才方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彰显引才亮点,按需引才出成效
一是结合县情,按需引才。紧扣全县“3+2”发展战略,围绕茶叶、中药材、畜牧、有色矿产、文化旅游等“五大产业”和黑茶产业园、海螺水泥等重点工程项目以及教育、卫生等民生工程的需要进行摸底统计,建立紧缺人才信息库,每年将全县紧缺人才信息在益阳日报等公众平台发布,实现按需引才。
二是突破体制,灵活引才。始终坚持县委“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工作发展理念,通过对体制外“柔性引才”的扶持引导,用活干部挂职、科技特派员、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政策,“借智引才”服务发展。此外积极推行公推选才、公考选才、竞岗选才的方法,坚持德才兼备、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凭实绩、重公论”选拔任用干部。2010年以来,我县共有23名优秀人才通过公开选拔,走上了领导岗位。
三是强化服务,留住人才。利用对武陵山片区在人才引进、项目申报、人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抓好岗位资源、资金资源、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人才待遇、人才安居工程、人才创业扶持上做足文章,并在政府门户网、安化网等媒体开设专栏,公开人才流动服务的相关政策,保障人才的基本服务需求。
(二)突出项目特点,科特工作出成果
一是细化政策狠抓保障。实行“一不转”、“五不变”、“三优先”、“两鼓励”的政策,逐步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科技部门主推、相关部门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2010年以来,共安排和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100余万元,对周成建及部分医卫特派员在职称评聘方面予以了优先推荐。
二是精选人员狠抓队伍。结合县域经济发展“3+2”战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各乡镇卫生院的需求,选择具有较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下派拟任人选,让他们与派驻单位、农业企业和专业大户直接见面,实行双向选择。2010年以来共派出科技特派员85人,其中农业类23人,医卫类62人。
三是强化基地狠抓培训。注重典型带动,采取“特派员+基地+农户”、“派出医院+特派员+乡镇医院”等模式,不断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和医疗水平的发展提高。到目前为止,农业科技特派员共建起各类科技示范基地42个,医卫科技特派员联系派出单位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20所。同时依托基地通过“1+1”结对帮带、学术讲座、“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培育专门人才。2010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392期,发放各类资料12万余份,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帮助乡镇卫生院引进新技术38项。
(三)紧扣管理要点,人才培育出成绩
一是细化制度、强化管理。通过不断完善县级领导联系拔尖人才、人社部门联系专技人才、组织部门联系党政人才、青年人才制度,逐步形成“一人一档”的精细化培养管理模式。结合市委大力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契机,建立安化籍人才信息库,现已收录1454名人才信息,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5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28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49人,国家“985”和“211”工程院校优秀本科毕业生715人。
二是创新培养,提升能力。通过不断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内容,改革培训方法,有计划、分层次地做好了各类人才的培养工作。2010年以来先后投入152万元,对全县远程教育站点设备进行更新维护,乡土人才培训渠道得到有效完善。在县委党校共开办各类培训班126期,穿插情景模拟、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实训化教学方式,培训各类人员15445人。借助县劳动技工学校、县黑茶学校等平台,举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11期,培训3575人。
三是优化配置,均衡发展。加大对落后地区人才工作支持力度,选派一批年纪轻、层次高的人才到偏远乡镇或基层对口部门工作,并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重点倾斜,使他们安心工作。同时定期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和经济发展通报会,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加强与高层次人才的联系与沟通;打破人才的论资排辈,选拔重用各类优秀人才担任领导职务,切实提高各类人才,特别是生产一线人才的政治地位,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使他们在政治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劲头、思想上有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