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实掌握政府机构改革单位主要领导的任职表现,进一步摸清涉改单位经济、资产等“底子”,从5月份开始,衡南县对35个政府涉改单位全面展开经济责任审计,全力“护航”政府机构改革平稳推进。该县的主要做法是:
1、在范围上全覆盖。此次经济责任审计经县委全会研究确定,涉及政府机构改革的全部单位,共计35个,其中包含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卫生局、农业局等28个拟合并单位,县民宗局、外侨办等5个拟降格单位,县城管大队、环卫处等2个拟划转的独立核算单位。市审计局一位资审专家坦言,在政府机构改革前对所有涉改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变“离任审计”为“任前审计”,衡南县在全市开了先河。
2、在编组上强力量。与以往由审计部门一家承担审计任务不同的是,此次经济责任审计,为了保证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衡南县委决定,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从组织、纪委、审计、财政四个部门抽调骨干力量和专业人员组成9个联合审计组,每组审计3-4个单位,力量之强,为历次审计之最。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将实行审计监督、组织监督和纪律监督相结合,把对领导干部的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坚持用客观的数据和经济指标来评估领导干部的任职表现。
3、在纪律上严要求。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时,必须召开被审计单位中层以上干部会议。审计组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审计“八不准”,严把审计质量关,不得漏审项目,不得瞒报或私下了结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不得泄露审计秘密,在规定的时间真实全面地出具审计报告,审计组全体成员在报告上签字。该县还要求,要在显要位置设立审计举报箱,公布县纪委和县委组织部举报电话,直至机构改革完成、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位。
4、在结果上重运用。此次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全县涉改单位经历改革“大考”前的一次“全面体检”,审计结果将作为县委对35个涉改单位领导班子调整的重要依据。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严重违规、违纪或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设立小金库、“三公”经费严重超标等问题,将由县纪委立案查处,并对相关责任人依法处理。目前,审计组在个别单位已发现财务人员违规使用票据、违规报销发票、“三公”经费偏高等问题,审计结束后,即将督促整改或移交相关部门调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