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村干部用权有了“紧箍咒”

文章来源: 《湖南日报》  时间: 2017-04-20 09:20:03

记录村级32项“权力清单”和流程图的“小册子”,被村民奉为“尚方宝剑”,被村干部当成“口袋书”——
村干部用权有了“紧箍咒”

    湖南日报记者 张斌 通讯员 毛德 

    “清单和流程图都很清楚,照着做,错不了!”

    4月17日,涟源市高新区的村民刘芳升手里拿着本“小册子”,满脸笑容。这本名为《涟源市村级微权力清单》的“小册子”, 被当地村民奉为“尚方宝剑”,被村干部当成“口袋书”。

    2016年下半年,涟源市纪委积极深化“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在3个乡镇11个村探索试点村级“微权力”风险防控工作。试点以来,该市信访量大量减少,11个试点村中,有9个村实现了“零上访”;实行村级公务“零接待”,村级招待费用全面取消,村级非生产性开支减少60%。

    权力划清边界,运行公开透明

    打开这本“小册子”,只见上面记录了村级32项“权力清单”和流程图。

    记者在涟源纪委出台的《涟源市村级“微权力”风险防控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上看到,对国家工作人员追责情形有5种,对村干部的有21种,对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有4种。

    开启“微权力”风险防控工作,给村干部权力划清了边界,让村干部更加清楚自己的权力和责任,更加明白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有的村干部把“微权力”小册子随身携带,大事小事都按清单流程走,工作变得简单了许多。

    “以往总有人想方设法找我‘行个方便’,工作起来左右为难。现在全都按规矩来,工作反而轻松多了。”一名在职村干部说。

    《涟源市村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建议》上的规定也很明晰。比如,在村级工程建设方面,5万元以下的建设工程,由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村“两委”人员及村民小组长直系亲属不得参与工程建设。

    “这就像个‘紧箍咒’,我们村干部办事有章可循,村民监督有据可查。全部公开透明了,想搞腐败也腐败不了。”该市高新区东轩村党支部书记刘华清说。

       办事清楚明白,信访量同比下降六成

    “村民办个事不用四处托关系,找门路。只要符合条件,资料齐全,剩下的事就交给村干部了。”当地村民表示。

    32项“微权力”清单和流程图中,有19项是社会保障、计划生育、规划国土等便民服务类事项,群众一看就明白自己要办的事“找谁办、怎么办”。涟源市还将村级“微权力”32项清单和流程图通过宣传橱窗和宣传手册进行公示,并公布了电话、网络、微信3种举报方式。

    试点后,正逢该市村级财务清理审计工作全面铺开,不少村干部主动清退资金,以往处心积虑得来的“香饽饽”如今都成了“烫手的山芋”,把“拔了的毛”全部退了回来,3个试点乡镇共清退资金42.96万元。

    试点村严格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全程代理、限时办结和轮流值班等便民服务制度。同时,村里的重大事务必须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进行决策,大小事务做到了民主公开,群众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如今很多事情,我们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四处跑腿、重复跑腿啦!”一名村民高兴地说。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村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和相互对称,避免了群众对村干部的猜疑和误解,村干部推诿扯皮也少了,干群矛盾大幅减少。尤其是村级公务“零接待”实施后,市乡干部下村吃饭自己掏钱,村级招待、会议等费用大幅递减,更多的集体收入投向了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

    据统计,自试点以来,11个试点村的信访量较同比下降了六成。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