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元印发了《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工作的通知》,实施“三去一降一补”改革职称评聘,发挥职称评聘“指挥棒”作用,激励人才向扶贫一线、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去“论文限制”,推行代表作制度。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价的限制性条件。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等成果形式代替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把专业技术人才从繁重的论文撰写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专注本职工作,提高专利成果、工程方案等专业成果的出产能力。今年,自政策实施以来,全市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件数超过111件,同比增长13.3%。
去“阶梯屏障”,重大贡献人才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着重考察其实绩,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任职年限可放宽1年。新办法实施后,每年将激励不少于1000名各级专业技术人才流向扶贫一线,常态化开展支医、支教、支农。
去“名额制约”,急需紧缺人才首聘使用“英才编制”。对扶贫一线和担任脱贫攻坚任务的事业单位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可通过特设岗位、使用“英才编制”聘用,首次聘用不受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引进人才可根据其学历、学术、专业技术水平、工作业绩贡献,直接申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009年以来,全市近1000名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采用“英才编制”过渡,为人才提供了编制、岗位保障,进一步激发了专业技术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活力与信心。
降“门槛要求”,外语、计算机考试不再统一要求。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对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不高的职称系列和岗位,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和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晋升进一步“松绑”,引导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投身于脱贫攻坚、项目投资和产业发展,创新技术、创造财富。初步统计,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英语职称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数量将从5000余人下降到2000余人,大大提高了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晋升率。
补“待遇差额”,因岗位限制未聘任者补齐经济待遇。不实行岗位管理的,以及通用性强、广泛分布在各社会组织的职称系列和新兴职业,采用评聘分开方式聘任。实行职称评聘分离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中,实绩突出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因比例限制未聘任的,分别参照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十级、七级、四级岗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享受同类人员相应经济待遇,差额部分以现金形式发放,有效地解决了基层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不足、专业人才流失的问题。职称评聘改革实施以来,取得中级以上职称、因岗位比例限制未聘的400余名农村教师、乡村医生和县乡农技人才将直接受益,为贫困地区和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稳定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