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厝”[cuò]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18-03-09 11:29

闽南语中,“厝”一词被用来表示具体的居住地。

今年过年,回到福建闽南老家,恰逢老家房子“绵傑堂”厝修缮前庭,一家人在一起,话题便聚焦在这“厝”上。母亲常常唠叨,辛辛苦苦一辈子,所有的心血都花在这座“厝”上了,一年回来也住不了几天,真是可惜了。父亲不善言语,也不和母亲争辩,但该建该修的时候说干就干,很少受别人影响左右。我一方面宽慰母亲,一方面也支持父亲,从小到大也见证了“厝”由久翻新,并一步步完善!如今,过了而立之年,对“厝”的理解,也更明晰更深刻了!

厝对闽南人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对家的情结,既寄托在“人”上,也寄托在“厝”上。在闽南农村,逢年过节亲人们聚在一起,谈论的话题,除了小孩的成长,就是“厝”。对于成家立业的评判标准便是有没有起一栋漂亮的“大厝”,很多人奋斗了一辈子,心心念念的也就是自己起座“厝”。

厝不仅是家的“壳”,而且是家的“核”。厝是家的物质载体,也是家风的精神载体。每一座厝的历史都见证体现了厝主一代甚至是几代艰苦奋斗的历史。

我家祖上原本在一个偏远的山村,现在的“绵傑堂”在镇上较为繁华的地方。到镇上建个厝是太爷爷那辈人毕生的念想,但自家在镇上没地,要在镇上找块能建厝的地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念想也只停留在想。听父辈说,太爷爷从小生活在山上,勤劳朴实,在大集体年代,除了公家分的粮食外,还自己种点地瓜等杂粮,一家子算不上富裕,但温饱已不成问题。他有个妹妹嫁到了镇上王家,生了四个儿子,因为镇上地少,一家人连基本的生活口粮都保障不了,公家分的粮食一年只够吃10个月。太爷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到年底,没等妹妹妹夫开口,便挑着粮食到妹妹家去……妹妹妹夫也是老实忠厚的人,每次哥哥送来粮食,虽说哥哥没要他们还,但他们也一五一十地记着账,心想着有朝一日要把这救命的粮食还上。几年下来,粮食累积到了一定的数目,妹夫实在过意不去了,主动向哥哥提出有块地让给他建厝。正因为如此,这才让我们家有了建厝的地。

地是有了,但这块地原本是山坡且地势陡峭,不是非常适合建房屋,是一块住在镇上的人看不上的地。太爷爷对这块来之不易的地格外珍惜,下大决心要要改造它,把房子建起来。五十年代,太爷爷带着四个儿子,在集体劳动之后,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点上煤油灯,一担一担地把土挑到离家约一里路的小溪边倒掉,再从溪里挑着石头回来。一家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干,一干就是五年,硬生生地在山坡上挖出一块30几米长10几米宽的平地,并建起了三间瓦房,开辟了家庭的“基业”。

九十年代,原本的土木结构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迁!三爷爷又和父亲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举债把老房子拆掉,在原址上再掘地三米建起了两层砖混结构的楼房。那时还没有挖掘机等装备,依旧靠着全家人撸着袖子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担一担地挑。为了建房,一家人热火朝天干活的场景、父母辛勤劳作又节衣缩食的艰辛在我年少的心灵里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再后来,房子又经历了加建一层、外墙装修等,断断续续修缮了几回,时至今日才基本完善。

这次过年,一家人酒过三巡,堂叔正儿八经地同我谈起了他的宏伟“构想”:希望有朝一日能把这厝再次推倒重建,修成几栋别墅。我理解他的心情与想法,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代要比一代进步。我虽已出远门谋生,一年难得回来几天,但当即表示支持,愿意同他一起把“绵傑堂”建得更好!因为在我看来,“绵傑堂”凝听了我第一声啼哭、留下了我学步的脚印、见证了我成长的点滴,也给予了我奋斗和追求的力量。它不仅是地理上居住的“领地”,更是精神上停泊的“港湾”;不仅是当下的居所,也是过往时光的沉淀,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亲戚朋友、左邻右里总是恭维我们家的厝修得好,却不知那是几代人含辛茹苦的积累、接续奋斗的果实;是汗水的付出,更是德行的积淀。每每想到这里,再回味习主席“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谆谆教诲,别有一番感悟上心头。

年已过,离开家乡之时,深情凝望这生我养我的“厝”!它似乎也在凝望着我,望着我踏实向前的奋斗……

(湖南省委组织部 章飞钹)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