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森:用林业科研人的薪火温暖三湘大地

文章来源: 湖南日报  时间: 2019-07-06 08:30

湖南日报记者孙敏坚

临近暑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王森的行程早已排得满满当当:广西河池市嫁接的核桃去年已经开花,但挂果情况很不理想,要去现场“把脉问诊”;广东广州市试种的中秋酥脆枣总是不长个儿,得去找找原因,没准能突破酥脆枣向南推广的技术瓶颈……

除了大学教授,王森还有好几重身份:湖南省派科技特派员、岳阳市林业局首席专家、浏阳市大围山镇金钟桥村荣誉村民等等。10余年来,他始终深耕经济林科研教学实践的第一线,在祁东、凤凰毛都塘村、长沙县、岳麓区莲花镇等地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毫无保留地向当地农民传授果树种植技术。

可谁曾料想,这位资深林业专家曾经一门心思想着“逃离种树的命运”。

今年47岁的王森是河南灵宝人,自小就和果树打交道。浇水、施肥、修剪枝叶……王森都是一把好手,但他“最怕种树”。“每次要走上几里路给苹果树浇水,冬天给苹果树修剪枝叶,手和脸都得冻坏。”王森笑言道,“我就盼着用功读书跳出农门,再也不用回去种果树了。”

没想到,上了大学,他读的还是果树专业。在大学期间,凭借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王森经常和老师一起带队下乡实践。王森强烈地感觉到了基层对林业知识的渴求,而每当看到自己的汗水变成林农们的笑脸时,王森感觉“从中找到了自信”。慢慢地,他开始真正喜欢上了林业。

2000年起,王森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攻读硕士、博士。2005年,一则来自祁东县的求援信息让他和南方鲜食枣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地的种植户找到了一种酥脆可口、核小多汁的枣树新品种,试种了几亩,但挂果情况不是很理想,于是向中南林科大求助。王森在导师谢碧霞教授的鼓励下,每天“泡”在枣树林里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

“传统上认为南方不宜种枣,因为枣成熟的季节正好赶上南方梅雨季,很难保证枣子的产量和品质。”王森和研究团队选育优良单株,通过避雨栽培技术避免先天不足;同时,王森还找到了一种“木质化枣吊结果”技术,可以大大延长枣树的结果期。

王森通俗地解释说,枣树一般每年开一次花、结一次果,如果开花期赶上雨天,就很难结果子。而使用“木质化枣吊结果”技术改良后的枣树,可以在花瓣被雨打落后再开一次花、再再开一次花……直到挂果为止。

“因为这种枣一般在中秋前后挂果,脆、甜、核小,所以得名中秋酥脆枣。”王森介绍说,“传统15片-30片叶子结一个果,而我们的实验田可以每两片叶子就结一个果,产量可以提升十几倍。”这项技术也荣获我国林业行业最高科技水平奖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不仅如此,王森还发现了“氨基酸差异”对枣树品质和产量的关键性作用,发明了专利“一种亚热带地区枣树坐果剂”,并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推广实践证明,这种营养调节剂可使每亩增产鲜枣100余公斤。

王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株中秋酥脆枣树一年就能挂果,4至5年进入丰产期,一亩地每年产枣250公斤以上。按每公斤鲜枣售价20元计算,每亩可收入5000元以上,而枣树的产果期长达50至100年,是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2010年,祁东县将中秋酥脆枣产业定为该县的农业支柱产业,王森和他的团队更是倾囊相助,为贫困户免费送树苗、送肥料、送技术、送服务。目前,祁东已种植6万余亩枣树,带动当地上万人脱贫。王森还指导当地不断延伸枣产业的产业链,建立枣酒深加工基地,最大限度地保障种植户的收益。

2015年,祁东的中秋酥脆枣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而具有耐湿、耐旱、耐贫瘠品质和抗病虫能力的中秋酥脆枣,非常适合湖南的丘陵地貌。在王森和团队的积极推广下,目前,全省种植的15万亩鲜食枣树中,中秋酥脆枣占10万亩左右。近3年来,中秋酥脆枣在我省的产值超过9.3亿元。

种上几亩枣、摘掉“贫困帽”的故事,在三湘各地精彩上演,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湖南省最美志愿者等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但王森格外清醒:“湖南鲜枣产业有今天的成就,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我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能成为大学教授,却是土地给我的回馈。我愿意用林业科研人的薪火持续温暖这片土地。”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