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身体力行反对形式主义

文章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时间: 2019-08-26 16:45

1961年,回乡调研的刘少奇在猪场简陋的临时办公室里工作。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刘少奇不求虚名,“实”字当头,身体力行反对形式主义。他从不提空洞的要求和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扑下身子深入群众,诚心诚意拜人民为师,听干部群众讲真话,在科学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拿出正确、管用的办法,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效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933年后,中央苏区建立了不少工厂,这些工厂的工会主要是受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领导。时任执行局委员长的是刘少奇。

中央苏区地处赣南,东南方邻近广东,正东方邻近福建。因此,各工厂的工人既有江西人,也有广东人、福建人。如兵工厂,厂里的工人就来自江西、广东、福建三地。这些工人多数带着相当浓厚的地域观念,再加上彼此语言不通,因此,来自同一省份的人总爱聚在一块儿。同时,来自不同省份的工人有时发生争吵,闹不团结,对兵工厂的工作影响很大。

刘少奇得知这种状况后十分重视,就派曾在兵工厂担任过工会委员长的马文去进行调查处理。马文因和广东人比较熟悉,听完广东工人的意见后,便向刘少奇汇报。

刘少奇听后指出了马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因势利导地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你去处理问题不能光听广东工人的意见,也要注意听取江西工人和福建工人的意见,然后把大家的意见归纳起来,从中理出规律性的东西,再去处理就可以避免片面性了。”马文听后,自责当时没多方面征求意见就草率下了结论。

第二次到兵工厂时,马文根据刘少奇的指示,踏实地作了全面的了解,找了三省工人促膝谈心,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做出新的结论,正确地解决了纠纷,使三省工人都消除了隔阂,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

删去废话再发表

1957年5月17日下午,刘少奇接见了由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团委副书记王玉茹率领的50多名应届毕业生代表,并和他们作了长时间的谈话。刘少奇勉励同学们要为了6亿人民的幸福,为了国家的工业化,不怕吃苦,甘愿做建设时期的开路先锋。接见结束时,王玉茹对刘少奇说:“我们一定要把您讲的话第一时间整理出来,传达给每个同学。”刘少奇听后表示:“你们什么时候整理好,就拿到我这里来,我亲自看一看。”

当天深夜,王玉茹和徐才拿着刚刚写好的报道初稿,来到中南海请刘少奇审阅。刘少奇边看边修改,他对下午讲话的内容,修改意见并不多,但对那些描写他的音容笑貌、谈吐风度的赞美之词,诸如“神采奕奕”“慈祥和蔼”“伟大”“崇高”等深感不安,便拿起铅笔来统统圈掉了。刘少奇严肃地说:“这些都是废话,不仅无足轻重,而且讨厌。不要搞这些形式主义,华而不实,写其他文章也要如此。”说到这里,他和缓下来:“我不是批评你们,我是说要注意这个问题。你们写了那么多‘神采奕奕’,我真的有那么‘神采奕奕’吗?”说完,自己先笑了起来。这时,王玉茹说:“不写那么多,可是总得给我们保留两处。否则,群众要责怪我们了。”看着王玉茹执着的神情,刘少奇勉强同意了她的要求。

“少奇同志”

刘少奇一生担任过许多重要的领导职务,但不管他的职务怎么变化,“少奇同志”的称呼从未改变。刘少奇要求,不管是秘书,还是驾驶员、炊事员、护士等,都只能叫他少奇同志,不能称呼他的职务与官衔。他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其他单位的负责人也是这样要求的。

1947年7月,刘少奇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时,其职务是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会议期间,大家都尊敬地称呼他为“刘副主席”。刘少奇对这种做法很不满意。为此,他专门在一次会议上诚恳地对大家说:“我不喜欢你们叫我副主席。你们以后就叫我少奇同志,这样称呼我感觉很亲切。”从此,“少奇同志”这个称呼就叫开了。

1959年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后,称呼上也没有任何改变,除了在国际舞台、出国访问、外事活动、重要公务中必须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出席并称呼职务之外,在办公室、在国家机关、在家里和下基层视察工作时,大家一律称呼他为“少奇同志”。

由于刘少奇以身作则,带了好头,党内对其他领导人也养成了称同志的习惯,如称小平同志、陈云同志、彭真同志等,一片融洽和谐。1965年,中共中央专门就称呼问题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至此,“同志”这一词已不仅仅只是一个称呼,而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搞形式主义,克服和抵制旧社会腐朽习气和官僚主义作风的一种方式。

(选编自《湘潮》2019年第7期 史全伟/文)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