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支书探水源

文章来源: 武冈市委组织部  时间: 2020-11-11 11:21

我陪支书探水源

(散文)

刘兴标

盛夏的夜空,气温如火。

满目繁星,碎银细珠似的镶嵌在蓝莹莹的天幕之下,一闪一闪的,本应暑气难耐的夏日之夜,却显得凉风习习,上了年纪的老人,不觉身感阵阵寒意。

“这天气又坏了!”

大队党支部书记刘石林,望着墨蓝色的天空说,要是再晴下去,不说庄稼全都会旱死,全大队的人畜饮水将成大问题,这可怎么办?

其实,老天才咳了一声嗽,出了七八个大太阳,我老家的农作物,就干旱得像火烧了似的。

水,是家乡父老乡亲的生命之源,更是人民群众增产增收之本。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当民办教师才个把月。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在大队部值班的党支书刘石林,突然叩开我的房门。

脸色凝重地说:“刘老师,今天是星期天,走,跟我去探一股地下水。”

他说的地下水,就是从我屋后山的一个岩洞里流向下游村的一股活水。这股地下水长年不枯,源头在哪里,流向何方去,千百年来,没有人说得清,道得明。

但从我屋背后流向下游这一段约有千米左右,中间有三个岩洞口,名叫汽水岩。一到冬天,三个岩洞口,会同时冒出浓浓的白色烟雾。如果是下雪结冰,冒出来的白色烟雾,在天空中慢慢升腾,尤如朵朵情窦初开的白云,游游丝丝,变幻莫测。

来到我屋后的岩洞口,大约上午九点钟左右。

支书说,就从这里下去,看看底下的水流究竟有多大,值不值得抽水灌溉农田和人畜饮用。

我们拿着手电筒、绳索、吊钩等简用设备,我走前他走后,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手摸着石头,身子紧贴石壁,收小腹就方向,并说好,一遇险情,立即回头。

下洞至50米左右,终于接触到了地下水,水流平缓,流量可观,用手掬一捧送入嘴里,清凉甘甜,沁入肺腑,我俩的心情喜悦之极。

接着,我俩踽踽前行。弓背弯腰,有时手脚并用,马上来到了第二个岩洞口,这个洞口较为宽大,旁边还有个小沙滩,沉积着洪荒似的颗颗沙粒,柔软细滑。

我俩坐在沙滩上,目睹着地下水,从沙滩边拐向下游,不时有小鱼小虾浮出水面,还有泥鳅翻滚跳跃。

然而,下一段最为艰险,我们用绳子互相系着,匍匐前行,有的地方必须把头埋进水里,屏住呼吸,侧身收腹,缩骨曲筋,才能通过。

可就在这当儿,因为水太凉,支书的脚抽筋了,整个身子不听使唤。他毕竟到了不惑之年,为了群众的利益,不顾自身安危。我问他能不能坚持,他坚定地说“没问题!”顿时,一股钦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就在这段50米左右的岩洞里,我们像走过了一个世纪似的。漆黑的岩洞,狭窄的洞底,才真正懂得什么叫黑暗无边,一遇险情,就是神仙也救不了的,俩人湿漉得像个猴人。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爬行,我们顺着水流终于来到了第三个岩洞口。这个洞内十分宽畅,水流到此,形成了一个回漩似的大水窝,水清见底,洞内凉风扑面,像瀑布似的水流又飘向了落差数米高的下游……

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我们用了五个多小时,终于探清楚了这段地下水的水质与流量。

就在爬出洞口的一刹那,我与支书相拥而泣。支书红润的眼眶里,闪过坚毅与自信。他深情地说:“汽水片老百姓的人畜用水有救了!”

之后,老支书调去了公社企业办,在他的力争下,公社专门成立了引水工程队,终于把这股地下水,不仅引到了公社政府机关,同时也解决了汽水片数百户群众的人畜饮水难。

2014年,年逾80高龄的老支书去世了,但他一心为民办实事的好作风,至今长留在我心中……

音频录制:武冈市委组织部 贺伦彪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