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旦平烈士故居位于新宁县金石镇宛旦平村,距离新宁县城7公里, 2008年7月1日正式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基地总面积20000平方米,先后建成“新宁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将帅功勋陈列馆”、“宛旦平烈士事迹陈列馆”、“双拥国防教育文化展览馆”、“宛旦平烈士纪念广场”、“新宁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竹青亭”等30多个景点。
宛旦平烈士故居自建成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接待党员、干部、群众、学生等前来参观学习达100多万人次,是开展党员党性教育、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先后被评为“国家3A旅游景区”、“湖南省红色旅游区”、“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邵阳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示范基地”、“邵阳市新时代讲习所”等。
宛旦平,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参谋长兼第二纵队司令员,革命烈士。宛旦平,又名明洲、运游,1900年12月26日出生于新宁县白沙镇杨溪宛家岔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立志求学
宛旦平幼时家境贫苦,父亲以摆渡为生。他有两个兄长、一个姐姐、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宛旦平自小就表现出与同龄人不一般的气质,别人贪玩,他却好学,而且性格坚韧,看准的事,就会一直做下去。他13岁开始,在当地私塾读书,4年后,考入县高等小学堂,1922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长沙私立岳云中学。但是,因为家里经济拮据,父亲不愿继续送他读书。上学心切的宛旦平,每天天还没亮,就早早起床,走十多里山路,到深山里砍柴,再挑到县城里卖,以赚取学费。见此情形,妹妹把父母给她办嫁妆的钱,拿了出来,舅父和宗族亲朋好友,也纷纷解囊相助。在亲友们的资助下,宛旦平终于进入岳云中学,继续他的求学之路。在长沙求学期间,宛旦平积极阅读了《向导》、《先躯》等进步书刊,经常参加社会活动,结识了毛泽东、杨开慧、何叔衡等不少进步人士。进步书刊、毛泽东等人的共产主义思想,深深触动了宛旦平。他慢慢认清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统治中国的黑暗,找到了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和长沙许多爱国志士一样,革命的思想在宛旦平心中慢慢发芽,逐渐成长,他们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命运为己任,开始追求真理,向往革命。1924年,宛旦平在长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学毕业后,父亲想让他回新宁老家,跟兄长宛立舟在新宁县教育局做事,但是,宛旦平断然拒绝了兄长的好意,毅然留在了长沙。
狱中拒释
1924年5月,在中共湘区委的安排下,宛旦平南下广州,参加了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从此,宛旦平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黄埔军校毕业后,宛旦平被分配至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并投身北伐战争。由于表现出色,很受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蒋介石的器重,宛旦平很快就由连长晋升为营长。但是,不管蒋介石怎样器重他,他反而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经常在士兵中宣传共产党的思想理论,秘密发展共产党员。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宛旦平受中共党组织指示,脱离第一军去武汉,加入叶挺部队。之后,宛旦平成了叶挺军中的一员悍将,任75团参谋长兼一营营长,后代理团长。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宛旦平率领全营官兵奋勇冲杀,一夜间歼灭国民党第三军的半个团。南昌起义后,其部队转战潮汕,进击东江。起义军在南下途中,由几万人锐减到几千人。到广东大埔县三河坝分兵之后,宛旦平所在的叶挺部队,只剩下6000余人,到了广东揭阳,又遭到敌人精锐部队15000余人的围攻。为了突围,叶挺成立了突击队,宛旦平率先参加了突击队。不幸的是,揭阳一战失利,宛旦平被捕,押长沙监狱。在狱中,坚贞不屈,拒写"反省书',胞兄宛方舟前往保释,他得知其兄已是国民党县长,斩钉截铁地说:"让你保出去,我还不如把牢底坐穿!"直到接到中共地下党"借机出狱"的指令后才受保。出狱后,被派往上海开展地下工作。
新婚别妻
宛旦平在上海工作了一年多时间,经人介绍与同乡李竹青结识。1928年冬,宛旦平由上海回老家与久恋的李竹青结婚,结婚当天,宛旦平接到党中央的通知要火速归队,晚上,宛旦平就告别了新婚的妻子。临行前,叮嘱要李竹青在家等他去打完了仗,就回来接她。没想到,这一承诺却成了永恒的诀别遗言。离开了妻子之后,宛旦平在党的领导下,转战南北,直到1930年3月21日壮烈牺牲,始终没能回家看望妻子一眼。宛旦平离开之后,李竹青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可是,春复春来秋复秋,始终没有宛旦平的一点消息。父母说:“改嫁吧!”李竹青直摇头;好心人说:“别等了!”李竹青还是摇头。宛旦平在家里排行老三,为了表示对宛旦平的忠贞,李竹青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宛三娘。10年过去了,20年过去了,“两鬓可怜青,全为相思老”。直至1963年,当人民政府把宛旦平的烈士证送到她手里时,李竹青这才知道,夫君宛旦平已经牺牲,再也回不来了,可她还是拒绝了别人给她介绍对象的好意,坚定不移地说:“生是旦平的人,死是旦平的鬼!”这位普普通通的女人,用橘树般的忠贞不渝,谱写了一曲革命爱情的千古绝唱。
血洒龙州
1929年8月,宛旦平绕道越南至南宁,在中共掌握的广西省警备部队从事兵运工作。10月中旬,按照中央特派员邓小平的部署,宛旦平随共产党员俞作豫领导的广西第五警备队到达左江龙州。11月,俞作豫任龙州督办署督办,宛旦平任警备营营长。他们在部队和群众中,广泛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整顿扩编队伍,成立“讨蒋南路军第一军第二旅”,宛旦平出任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为武装起义奠定组织基础。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爆发,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宣告成立,俞作豫任军长,邓小平兼任政委;宛旦平出任参谋长兼第二纵队司令,并为红八军五人军事委员会委员。3月21日,龙州军民在龙州城内举行“三一八”惨案纪念会暨何建南追悼会时,由于电台台长、内奸何炳南告密,遭到桂系军阀梁朝玑师的突然袭击,面对几倍的敌人,为保存实力,宛旦平毅然带领一个营的兵力冲向前沿,扼守龙州铁桥,阻敌于对岸,掩护部队撤退。敌军疯狂地向铁桥猛扑,宛旦平高呼:“同志们!有我们在,就不能让敌人窜过桥来!人在桥在,桥亡人亡!”率部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奈何敌我兵力实在悬殊,最终弹尽援绝,守桥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宛旦平身中数弹,英勇献身,那年,他还不足30岁。
几十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湮没了多少往事,但时任红八军政委的邓小平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深,并多次提及。1962年,龙州人民兴建龙州起义暨革命烈士纪念碑时,已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在百忙中为纪念碑亲笔题词:"革命的胜利果实,是烈士们的鲜血凝成的。红八军和人民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莫文骅将军后来也在其回忆录《百色风暴》中叙述:“宛旦平同志奋不顾身,亲临前沿阵地指挥。这位经过北伐战争考验的军事指挥员,表现得异常勇敢沉着,毫不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