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同志(1911年-1994年)是我党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处书记处书记、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中央军委原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他亲历湘南起义、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还击战,参加和指挥过上千次战役、战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和新中国人民军队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杨得志故居位于株洲市渌口区南洲镇湘渌村,始建于民国初年前。该故居平面呈“7”字形,坐西北朝东南,土木结构,三合土地面,小青瓦屋面,面积400平方米。该故居2010年全面修缮后,设立了杨得志故居管理所,建成杨得志故居陈列馆,以杨得志将军生平事迹为主线,结合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历史进行布展并免费对外开放。2017年,渌口区委、区政府争取资金120万元对杨得志故居进行修缮,投入600万元修建杨得志将军纪念广场及配套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杨得志故居现馆藏杨得志将军珍贵文物资料1400余件套。
杨得志故居201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评为全国红军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7年被评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湖南省社会科学教育基地。是博物馆与红色革命历史名胜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株洲对外宣传、接待重要人文窗口。
渌口博物馆于2020年动工建设,距离杨得志故居约500米,总建筑面积约3200平方米。2021年1月12日,馆内杨得志上将生平业绩陈列厅对外开放,其余展厅还在建设中。杨得志上将生平业绩陈列厅收藏杨得志将军珍贵文物1013件(套),并充分运用实物、图片、模型、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全面、立体地展现杨得志同志光辉的一生。
经典故事:”用一支梭镖,缴获敌人一支枪”。
杨得志原名杨敬堂,他于1911年1月3日,出生于湖南醴陵南阳桥乡三望冲村。(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渌口区南洲镇湘渌村)。他家境贫寒,从小跟随父亲,走村串户,打铁为生。
【杨得志原名杨敬堂,他于1911年1月3日,出生于湖南醴陵南阳桥乡三望冲村(今属株洲市渌口区南洲镇湘渌村)一户穷苦铁匠家庭。童年时他一家十几口人挤住在租用的两间茅屋里。图为三望冲今貌。】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转战郴州、衡阳一带,发动了著名的湘南暴动,暴动的革命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在衡阳修路的杨海棠、杨敬堂两兄弟,和工地上的25个工友一同商量,去参加这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队伍----工农革命军。参军报名时,比弟弟年长五岁的哥哥杨海堂对17岁的敬堂弟弟说:“等一下报名时,你就叫杨得志。”
从此,在革命的队伍里,有了杨得志这名字。
【1928年1月,在衡阳修公路的杨得志和哥哥杨海棠等25名筑路工人一起,报名参加了工农革命军第七师的队伍,开启了军旅生涯。】
杨得志参加红军后,被分到特务连三排七班当战士,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因为他想:马上就能领到一支能打敌人的真枪了!
他满心欢喜的来到七班报到,班长把他领进一间茅草屋,走到一张床边,掀开草席,从草铺下摸出一支梭镖头,边说边递给杨得志:“你去找根木棍,把梭镖头装好,这就是你的武器!”
望着那支生满铁锈的梭镖头,杨得志愣住了,刚才还满心欢喜的的心情,一下一落千丈,以为班长小瞧他,不发枪给他。于是把头一扭,转身想走。
杨得志情绪的变化被班长看出了。班长截住他说:“杨得志,我再说一遍:去找根木棍,把梭镖头装好!"但倔强的杨得志仍不伸手接班长递来的梭标头。
见他这样,班长突然大声喊道“全班集合!”
听到班长命令,七班战士迅速站成一排,杨得志一看惊呆了一一原来包括班长在内,全班战士手中的武器,全是梭标和大刀片。好几个战士手中的梭镖,还没有绑上红缨,光秃秃的就象根棍子。
这时,班长严肃地对杨得志说:“想要枪,好呀,打仗的时候到敌人手中去夺!”见此情景,杨得志勉强地接过了班长递来的梭镖头。
在班长和战友们的帮助下,杨得志思想有了很快的进步,他渴望自己能真正的参加战斗,到敌人的手中,去夺一支属于自己的“汉阳造”步枪。
【在一次训练中,杨得志紧握着发给他的梭镖,十分认真地对班长说:"我要用它来缴两支'汉阳造',送一只支给你!"班长满意地拍了拍他的头,鼓励他:“打战时跟着我,别害怕!”】
杨得志参加的第一次战斗是一场遭遇战。
一天黄昏,部队刚爬上山梁,突然发现山下有敌军也向山上运动。敌人显然也发现了他们,对着山上开始胡乱打炮。连长是个有丰富战斗经验的指挥员,命令大家隐蔽。这时候,天渐渐黑了下来。敌人胡乱打了一阵炮后,见山上没了动静。就喊着叫喊着向山上扑来。班长对杨得志说:”沉住气!别着急!等敌人到跟前再冲锋!"敌人渐渐靠近山顶,这时连长大喊一声:"上!"
班长猛地在杨得志身上拍了一把说:"快!去夺他们的汉阳造!"
面对工农革命军突然发起的冲锋。敌人吓破了胆。黑夜的山林里,国民党的枪在梭标和大刀片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进攻队形被一下子冲垮了!失败的国民党兵一个个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往山下拼命地逃去。
【一心想夺汉阳造的杨得志。端着梭标,看准一个拖着长枪的国民党逃兵,边追边喊:"缴枪不杀!"直追到那名逃兵再也跑不动。扑通一声,双手举枪跪倒在地。杨得志上前,一把缴下了他的枪,拿在手中,乘着月光瞄了一眼:"唉!不是汉阳造,一支杂牌枪。"乘这机会,逃兵爬起来,撒腿逃走了。】
这时在半山腰,有人喊道:"杨得志,快到这里来!班长快不行了!
【当杨得志赶到班长身旁时,只见班长倒在了血泊中,正用眼看着他,艰难地指了指身边的一只枪,便停止了呼吸。泪水在杨得志的眼框中,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埋葬好战友的遗体,擦干身上的血迹,杨得志挎上班长留下的"汉阳造",坚定地跟随革命队伍,为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勇往直前,从一名普通土兵,成长成为共和国开国上将。】
“割肉喂鹰”的经典壮举——“血粮济灾”
1941年4月12日,日伪军出动一万五千多人对我冀鲁豫边区沙区根据地进行了疯狂、残酷的扫荡,烧光、杀光、抢光,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使整个沙区化为焦土,一片荒凉。祸不单行。也就在那一年,冀鲁豫边区夏粮绝收,秋粮严重减产,为了活命,村民只有吃树皮和树叶来维持。
很多人为了活命,只有吃棉籽和树叶。小孩子吃了棉籽拉不出屎,憋得躺在地上打滚,有的实在难熬,就捕捉飞蝗吃,“蝗吃人,人吃蝗”。但吃多了中毒,眼肿肚胀。有的老年人为给孩子省下一把树叶,自己找个地方,偷偷了结生命。八路军战士经常饿着肚子执行战斗任务。他们常吃的是用粗高粱面掺上棉籽做的“团子”,硬如砖石。有时连这样的“团子”也吃不上,只有喝可以照见人影的稀高粱面糊。他们开饭时,一些孩子围上来,战士只能把手里的“团子”分给他们。家长于心不忍,后来战士开饭,家长就把孩子关在屋里。敌占区的一些人贩子,趁人之危打劫,他们以结干亲、认义子为名,20斤地瓜就换走一名童男少女。
面对严重旱灾的威胁,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冀鲁豫军区部队边打仗边进行生产自救。
眼看饥饿不断夺走老百姓的生命,时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坐不住了。“有一个口号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救济难民,就是抗日救国。好多开明绅士就开始捐钱捐粮,他们又打了几个汉奸,所以就弄到了九万边币和八万多斤粮食。粮食收集起来后,杨得志果断下令,立即将这批粮食送往沙区救济老百姓。当时他们用的是牛车,走得又慢,有的时候不走了,他们就使劲地喊,还摔皮鞭,牛才能走,这样就惊动了据点的敌人,敌人就猛烈的射击,好多战士都是用身体挡住牛,很多战士都中弹了,中弹以后鲜血就溅到车上,而且赶车的老百姓就把受伤的战士和牺牲的战士的尸体挨到车上。英勇的士兵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粮食,而当运粮车赶到村口时,前来接应的村民看到牛车上躺着那么多战士的遗体,个个惊得目瞪口呆。粮袋上全是血,血都渗到粮食里边了,变成血粮了。看到八路军战士拿命换来的浸满鲜血的粮食,在场的群众再也控制不住,顿时哭声一片。有的老人带着全家面向北方,长跪不起,祭奠英灵。
“血粮济民”的故事已经被载入史册。血粮,忠实地记录了共产党和八路军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鱼水情深;血粮,已深深播种在人们的心田,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我们看到,作为优秀的共产党员,作为八路军战士,在危机出现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人民群众!
杨得志将军一生中担任总指挥的经典战役之——“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4日,杨得志率红一团一天一夜冒雨急行军70公里,到达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25日,杨得志决定由第一营营长孙继先率领17名 指战员组成渡河奋勇队。奋勇队员们在当地船工的帮助下,用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搏击急流险滩,终于成功强渡大渡河。杨得志和红一团没有辜负中革军委及全体红军战友们的期望,在大渡河绝地把死路变成活路,为中央红军北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开辟了一条通路,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杨得志将军一生中担任总指挥的经典战役之——“自卫还击战”
1978年12月31日傍晚,杨得志接到军委通知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会。会议主要研究准备实施西南边境自卫还击作战问题。中央军委决定由杨得志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指挥云南方向的边境自卫还击战。1979年1月7日上午,杨得志到达昆明军区,马上听取了作战准备工作的情况汇报,下午便赶到军区前线指挥所。从1月8日开始,杨得志相继到文山、麻栗坡、河口、屏边等中越边境地区勘察地形,检查部队战前准备工作。
1979年2月17日,边境自卫还击战打响。25日夜里,年近70岁的杨得志因连续奔波劳累,引起胃部大出血。军委派专机将杨得志接到北京301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抢救治疗。杨得志坚持在病床前架设与昆明军区前指的保密专线电话,继续掌握前线的情况。按照杨得志先前确定的作战原则和计划,云南方向自卫还击作战顺利达到预期目的。3月16日,参战部队全部撤回我境,转入防御监视。杨得志坚持出院回昆明亲自迎接前线凯旋的指战员。
杨得志将军在前线勘察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