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更精准的人才政策,创新机制引进、培养、服务人才,近三年来,先后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7542人,引进两院院士等高端人才9人,以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助推发展。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81.45亿元,同比增长21.24%。
完善政策体系支持人才
树立“全域化”人才发展理念,打破隶属关系、单位性质等体制机制壁垒,将兰州区域内的中央和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高层次人才全部纳入兰州市人才服务保障范围,同等享受项目扶持、职称薪酬、保险医疗等优惠政策。
建立“全环节”人才选育制度,加快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培养计划、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本土人才培养选拔计划、创新创业激励扶持计划等,出台相关配套制度办法30余项,形成了政策明晰、结构完备、操作性强的政策体系,确保人才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完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全市人才工作专项经费由2017年的5786万元调增为2021年的1.1亿元。明确企业引才所需经费可全额列入生产经营成本,事业单位引才费用可从事业经费中列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结余可用于引进人才。
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投资10亿元建成7.2万平方米的兰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从场地补贴、成长补助等方面,出台支持产业园发展的“19条”政策措施,引导人力资源产业聚集发展,实现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目前,产业园已入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7家。
创新引才机制广聚人才
坚持“分类制”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建立《兰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分别明确认定标准,分类兑现优惠扶持政策。对人才分类目录难以界定的“偏才”“专才”,按照“一人一策”的办法予以认定,畅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渠道。
出台面向基层一线引才的倾斜政策,将远郊区县引才服务年限缩短为三年,医疗卫生单位引才条件放宽到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学类专业人员,乡镇卫生院放宽到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学类专业人员。
坚持“包干制”引进高端产业人才,对两院院士等高端人才来兰开展项目合作,打破传统项目经费预算限制,简化审核流程,以落地建站、实质性参与为前提,年度一次性最高给予50万元工作补贴和工作站运行经费。先后建成院士专家人才工作站8个,有效解决了一批市域内企事业单位关键技术难题和行业发展共性技术难题。
坚持“项目制”引进创新创业人才,支持“国产重离子加速器治疗肿瘤的基础和临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等442个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驻外人才工作站15个,充分发挥招商引资项目载体作用,不断加强与高层次人才的沟通联系,打包引进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和行业领军人才。
坚持“特聘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人才发展需求,突破人才在地域、户籍、身份等方面的限制,在不改变与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用人单位通过签订协议、以特聘兼职的方式,聘请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技术顾问、特聘专家,为用人单位提供战略咨询、技术指导、业务拓展及其它相关方面的智力支持。通过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先后柔性引进国内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等514人。
创新培养机制成就人才
探索“领军人才+项目”培养模式,积极构建包含承担项目、业绩成果、团队建设、社会贡献等4项一级指标、20多项二级指标、80多项三级指标的领军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突出项目考核权重占比,将承担项目作为入选领军人才的必要条件,设立每年最高30万元的项目资助经费,引导激励领军人才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开展创新研究、攻克技术难题。
发挥“专家人才+工作室”示范效应,实施“金城萃英”人才计划,按照“贡献突出,优中选优”的原则,从全市各行各业人才中评选首席专家、青年专家等专家人才129名,建立专家工作室,每年给予最高10万元工作津贴及工作室运行经费,鼓励开展科研攻关和传帮带。
构建“行业人才+部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部门在人才培养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围绕文化、教育、卫生、工业等重点领域,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行业人才管理制度,先后评选各类本土优秀人才1000余名。
创新院校合作办学共育人才机制,推动兰州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建兰州大学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设置兽医学学术学位点和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点,着力建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前沿研究型学院,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优化服务保障礼遇人才
坚持“真帮实扶”强化联系服务,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的实施意见》,建立联系服务专家“三必访”“四必帮”制度,加强与专家的日常联系和情感交流,主动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落实联席会议、领导包抓、市级领导对口联系服务等制度,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协调解决专家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坚持“真金白银”落实待遇保障,与兰州大学签订《人才合作协议》,设立每年2000万元的“市长萃英奖”。坚持“真情实意”提升政治地位,加强对专家人才的政治关怀,从基层一线专家中推荐先进模范人物担任“两代表一委员”,选拔推荐优秀专家交流任职,举办高层次人才专题研修班,进一步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努力营造惜才、爱才、重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