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沙市雨花区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实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指示精神,全力培育技能技术人才,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创办了全省首家由实体企业发起成立的晓光工匠学院,将工匠培育建在产业链需求链上,连通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一、坚定机制创新,开启工学结合育人模式
湖南晓光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是一家本土民营企业,在创业历程中深刻意识到工匠人才培养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全省率先创办工匠学院,注重实操、实训、实战、实效,创新打造中国式“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职业教育模式。
以前瞻视野抓好全局谋划。晓光把培育人才放到发展大局中考虑和谋划,精心编制工匠学院的战略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2014年筹备建设工匠学院,占地面积60余亩,建筑面积4万平米,一期于2016年落成,投入近8000万,包含机器人与工业4.0智能制造、汽车制造与维修等实训车间,初步建成了具备13个工种技能实训条件的“大本营”。2021年启动二期建设,计划追加投资1.26亿元,新建长沙智能制造技能公共实训综合楼、产业人才综合楼等场馆,新增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实训产线及在线直播间等,打造一体化的特色综合培训基地。以开放理念配强师资团队。着眼全球视野,聘请外国专家,引进丰田石垣忠政等7名从业35年以上经验丰富的外籍专家,与德国合作共享德方师资。有效盘活资源,聘请一批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的精英人才为兼职培训讲师,深挖十行状元、百优工匠等各类竞赛优秀人才,组建了一支57人的“外籍导师+行业专家+专业讲师”团队。教研团队在萃取各技术技能岗位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工程、机电一体化等三大专业,开发了80门课程、200套实操实训教材。启动线上课程体系,2020年疫情期间,迅速组建直播间,在全省开启首批学生“云实习”,在行业内广泛推广和应用。以创新思维引领行业标准。在行业领域中探索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被人社部授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钳工、焊工等13个工种职业技术资格具备鉴定资格,并根据产业变化和人才需求更迭,创新“3+X”(3个传统优势工种和X个新型职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模式,产业工人通过学院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由学院和人社部门共同颁布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通过参加技能竞赛获奖,直接认定为中级以上技工,进一步拓宽职业晋级渠道。
二、坚持资源聚合,搭建工匠成才广阔舞台
依托工匠学院,开展校企合作、承办技能竞赛,提供公共实训,培育智匠型人才,让各类人才在雨花“立足中部领先,迈向全国十强”征程中大显身手、成就精彩。
聚焦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晓光先后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省内28所院校携手合作,开展职前研修和顶岗培训。开设定制化培训,针对中高职学生开办“明日工匠班”,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在校本科生开办“卓越工程师班”,培育紧缺急需的技能人才,提供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的全流程定向培训,承接“国培班”“省培班”等多个教师委培计划。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市汽车工业学校等联合办学,共同开发任务导向式专业教材,建设教学成果共享等特色公共实训平台,推动产教从“融入”走向“融合”。近年来,晓光授牌成立“湖南省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湖南省模具行业人才培养基地”“长沙市大学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等,为全省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培训2.6万多人次。聚焦技能比武,推动以赛促学。积极参与和承办各类竞赛,连续三年参加长沙市“十行状元、百优工匠”技能竞赛,2人获“十行状元”,6人获“百优工匠”荣誉称号,指导职业院校参加全国技能大赛3次,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一等奖,为技能人才创新创业脱颖而出创造机会。作为全市首批“长沙工匠培育和竞赛基地”,连续四年成为长沙市钳工、焊工、工业机器人项目比赛赛点,承接雨花区“同升湖杯”职业技能竞赛等一批市区技能竞赛,覆盖产业技能人才1万余人,通过搭建比学赶超和交流平台,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和成效。聚焦公共实训,推动人才共育。立足企业愿景,推动公共实训扩面惠企,辐射周边。晓光与雨花经开区共建“长沙智能制造技能实训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职工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承接长沙市总工会、雨花区总工会“一户一产业工人”培训3200余人次。抓抢长株潭融城发展先机,引进全球中高端模具业务,与雨花经开区的“飞地园区”合作,在韶山高新区建设培训基地,与株洲云龙区签订合作协议,为长株潭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提供“订单式”人才培训服务。
三、坚守匠心情怀,打造工匠文化传承摇篮
晓光把工匠精神根植于心、付之于行,致力于倡导和传播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
党建引领,传播工匠精神。注重党建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以匠心育党魂。打造文化长廊,图文并茂讲解古代匠人故事、模具发展与汽车发展历程,设计制作168字的匠字墙,提炼的《学院工匠赋》演绎成为《长沙工匠赋》的蓝本,把党建阵地和学院建设巧妙融为一体。打造工匠党建教育体系,推出《向党学管理》系列精品党课及“雨花工匠大讲堂”等优质教培品牌,弘扬党性初心,塑造党员匠心。创新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实施“把优秀的员工培养成党员,把优秀的党员培养成骨干”的双向培养机制,实现党建和人才的叠加效应。沿袭传统,讲好工匠故事。2006年,晓光模具选送第一批产业工人赴湖北十堰东风二厂培训,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培育了一大批工匠人才。当年参训人员现在都走上了关键和重要岗位,涌现出了开发39门机器人实操课程的“雨花工匠”毛逢春、“长沙市劳动模范”唐博杰等一批技术能手、行业专家。讲述典型故事,留住工匠技艺,建立师徒传承的机制,以“老师傅”的榜样力量为软指标,“新徒弟”实操技能为硬指标,不断强化师徒结对效果,传承工匠精神,打造有梯度的人才队伍。开放研学,传承工匠文化。坚持工匠精神薪火传承,将文化侵染延伸到中小学生的教育实训。开发工业工匠研学主题旅游路线,以“工业·工匠”立意,设置研学主题课程,创建长沙市中小学生工业研学基地。研学服务团队配备16名专业工作人员,开设理论教学、多媒体演示教室、体验式项目培训室、精益项目道场、户外拓展基地等一系列研学配套设施,学生通过参观学习、动手体验,近距离接触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了解汽车模具、零部件的制造流程和先进技术,培养专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年来,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长沙市南雅中学、长沙市长雅中学等学校师生多次参与主题研学,学院每年接待中小学生近6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