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美术记忆】春天的生机 ——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

文章来源: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时间: 2022-03-23 14:34

????_20211019100740.png

春天的生机

——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拉开改革开放大幕。在拨乱反正、反思“文革”、提出“四化”目标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时代浪潮中,文艺界也处在对“人性”“人道主义”的重新探讨中,艺术创作上出现了“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主义”美术,在题材表现上,以对知青生活的回忆为主。其中,何多苓创作于1982年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春风已经苏醒》,就极为典型地体现了艺术家在处理知青一类题材时,对主体情感和生命体验准确而细腻的把握。也正是因为这幅作品,何多苓在当代艺术进程中被视为“伤痕美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对何多苓来说,尽管他无法将自身的“知青”生活和艺术创作分开,也以知青生活作为题材的切入点,但其着意思考的却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一种奇妙关系,这远远超出一般层面上的知青生活体会。在最初的草图中,何多苓表现了一男一女两个知青,一片草地,女孩跪地望着天空,男孩在女孩身旁。他希望借此呈现西昌大、小凉山偏远山区与成都存在巨大差异的一种生存体验。在反复调整草图的过程中,何多苓被美国艺术家怀斯的作品《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的超级写实画法吸引,画面情调也极为契合他当时孤独的心态,特别是怀斯作品刻画的地理环境与作者先前插队的地方类似。于是何多苓将画面人物改成一个农村小女孩,并增加了一只狗和一头牛。农村小女孩的形象构建并不是来自对人物的直接写生,而是从照片、画报中抽取而来,棉衣则是何多苓自己穿着它对照镜子写生而来。可以说,无论是女孩皮肤的质感,还是对清风吹过时微妙表情的捕捉,这种对情绪特质的个人化描绘在当时是较为少见的。除此之外,画面的另一个难点是对草地的表现,草是作者一根一根画出来的,以至于画面颜料堆积很厚,又不得不用砂纸磨平再画,总共耗时3个月才得以完成。而将作品名称定为《春风已经苏醒》,是采用德国诗人的诗句,其初衷就是希望用很细腻的画法去表现一种朦胧的诗意。

《春风已经苏醒》对何多苓此后的艺术道路具有重要影响,这个时期是其形成个人技法的最初时期,同时,对题材的抒情化处理、表达朦胧含混的情绪等,奠定了何多苓此后10年的绘画风格。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何多苓开始转向画一些熟悉的女性形象,他笔下的女性也逐渐由唯美、理想向真实、世俗化方向转变,但“诗意”的气质呈现却始终不变。从后来的《女孩》《乌鸦》等系列作品来看,何多苓已经不只是对精神肖像予以呈现,而是试图进一步寻找相应的语言形式。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由早期那种怀斯式的繁密风格转而偏向极简主义和大面积白色基调。空白背景不仅为画面带来了秩序感,也营造出神秘空灵的意蕴。何多苓的绘画除了有特定的时代痕迹,更多的是具有一种深远独特的意味。

1978年10月18日,邓小平就《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汇报提纲》再次强调要“广开门路”,一是“在大城市周围发展卫星城市”,二是“发展轻工业,开辟新的行业领域”,三是“要千方百计、大大地发展各种服务行业”,只有开辟新的经济领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在邓小平卓有成效的改革方针的指引下,原计划于 1985年才能解决的待业知青问题,1981年末得以提前解决。至此,影响一代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尽管运动已经结束,但以何多苓为代表的知青的社会身份却是他们这代人永远无法褪去的历史印痕。正是在对这种身份的反思中,何多苓通过关注和描绘知青年代、知青岁月,尤其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精神联结,把那种可以感觉和触摸到的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春风已经苏醒》也映射出了一代人对知青运动的深刻反思。

(李惠子)

【人物档案】

何多苓

1948年生,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家代表。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毕业后在四川成都画院从事油画创作。20世纪80年代初以《春风已经苏醒》《青春》等作品轰动一时。作品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铜奖,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摩纳哥政府奖等。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